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陈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南中学,厦门,361022)
       摘要:儿童偷窃行为应以心理发展视角科学看待,他们可能因模仿或冲动而偷窃,也可能源于缺乏所有权意识、欲望控制不足或寻求关注。家长应冷静处理,避免贴标签,先了解行为动机,让孩子承担后果,在日常生活给予适度自主权,满足合理需求,训练孩子自控力,帮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和合理表达需求。
       关键词:儿童偷窃行为 心理发展 自控力
       “我的天塌了,要怎么办啊,我想要揍他!”办公室的林老师拉着我的手大声诉说,原来,林老师孩子的班级有学生在小卖部偷拿东西,被老板抓住了,报告学校,班主任深入调查后,发现一大串有同样行为的学生,小林老师品学兼优的宝贝也在其中。“我们没有收回孩子的压岁钱啊,孩子手里有钱,不缺啊,他为什么要去偷啊?”
        我们这一代父母,都是读着孔乙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长大的,对偷窃这种行为耻感非常强烈,自然对孩子偷东西这种行为无法接受。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家长气愤是正常的。我们该如何更科学认识这种行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应先从儿童心理发展而非成人道德观念视角看待儿童偷窃行为,避免轻易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从心理发展角度看,三年级孩子正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中的前学习俗水平,即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程度来评价行为,所以在孩子看到别人偷拿东西的快乐,又没有被告发时,自然会模仿这种行为,家长不应想当然的认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一定会对偷有羞耻感而不出现偷窃行为,他们更加在乎的可能是行为之后的后果。
       其次,客观事实重要,孩子心中的想法更重要。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可能是缺乏物品所有权意识,对“你的”、“我的”概念不够清晰,也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之下做出偷窃行为,还可能是模仿同伴或影视作品中的行为,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孩子通过偷窃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关注。所以,只有明白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思考过程,教育才能找到方向,措施才能对症下药。
        面对孩子偷窃行为,我们家长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应对呢?
        一是要应该保持冷静,不急于指责。给自己也给孩子一点时间,先冷却情绪,让理性思维回归大脑。不要因为过于生气,愤怒而造成事实被夸大,对孩子失望,进而给孩子贴上“小偷”、“坏孩子”的标签。其实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偷摘过邻居家的桃子,或刨过别人家的地瓜,大作家莫言都在自传中也讲述了小时候因为饥饿,曾偷偷摘过邻居家的瓜果。我们既不能大众化平常化这中行为,也不能严重化标签化孩子,要用发展的视角冷静看待。
       二是谈心了解事实,找出行为动机。小林老师经过和孩子谈心,明白了事情经过。孩子是因为很喜欢带有玩具功能的笔,虽然自己有钱,但是奶奶不让买,自己又很想要这个文具才会偷的。最终我们知道了,这和孩子缺钱才偷东西的老观念,是八竿子打不着。不是孩子有钱就不会有偷这种行为,本质是孩子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也会偷来实现目的。
        三是强化规则意识,承担行为后果。不要因为孩子还小教训几句就算了,养成了坏习惯,轻微的偷窃行为也可能发展成盗窃之罪。我们要向孩子讲述相关法律知识,使其明白偷窃是违法行为。虽然我国法律规定14周岁才才承担刑事责任,但家长作为监护人要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对年龄还小的孩子,要有家法惩戒,让他明白相应后果。小林老师孩子就交代到,因为看到同学拿了店里东西,在班里炫耀,都没什么事,所以自己才敢去拿的。可见,给予孩子偷窃行为恰当的惩罚,是多么必要。我们要带孩子主动归还偷窃物品,道歉并赔偿。也可以附加一些负强化乃至惩罚措施,比如取消已经答应的某些福利,如停止一周的看电视时间,完成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写检讨或家庭能用的其它惩戒手段。
       四是给予适度自主,满足合理需求。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如果是"控制-忽视"两极化,即对学业等往往过渡控制,对孩子玩乐的需求又选择性忽视。这样的家庭教养,会给孩子极大的压力,同时需求又得不到合理满足,这样孩子就容易用非常规行为获得满足。前面林老师说到自己没有收回孩子压岁钱,进一步询问发现其要求孩子零花钱每一次使用都要询问,大人同意后才能使用。孩子看似有自己的钱,使用时却是霍布森选择,好像可以选,其实没的选。这样严格限制零花钱使用,导致孩子一些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下意识选择通过偷窃来满足物质需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零花钱使用低于一定额度时,孩子可以自己做主,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主感。
        五是做好需求管理,训练自控能力。孩子很容易被自己需求左右而难以自控,采用非合适行为以达到即刻满足。经典的棉花糖心理实验告诉我们,自控力在儿童成长中特别重要,我们应当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帮助孩子学会等待和控制冲动。对于自己想要而又不被允许的事情,我们可以教孩子用转移注意力的策略,比如像林老师小孩,可以试着让孩子学着用“如果,我可以”思维模式来增强自控力,“如果我要这支笔,我可以和妈妈谈谈”。对于孩子的需求,我们大人也不应一味拒绝,这其实这时是训练孩子自控力的好时机,可以对孩子的愿望进行等级划分,作为家庭积分奖品。孩子通过家庭积分的方式,完成一定量的任务,获得一定积分,比如整理自己房间,获得相应积分,最终积分累积到相应的量即可兑换自己想要的物品。
       总之,对于孩子偷窃的行为,我们不可上纲上线,也不能轻描淡写,要从发展的视角看待,用科学的方式应对,帮助孩子控制住自己欲望的小怪兽,学会延迟满足,用合适的方式实现愿望。
参考文献
[1]Kenneth Shore.小学生纪律问题解决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24
[2]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85
[3]周个菊,殷明.家庭教育纵横谈之六——怎样纠正儿童的“偷窃”行为[J].家庭教育,1996年第11期:19页
[4]林甲针.爱是最好的咨询技术——一例儿童“偷窃癖”的个案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14期:27-28,30页
作者信息:陈尊   厦门市集美区杏南中学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林南路32号 邮编361022 e-mail:chenzunzxf@163.com 电话:1596080366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