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长助力孩子契约精神的培养

                                家长助力孩子契约精神的培养

                                                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乔娜 15305338667

       家长最想帮助孩子改变的行为是什么?

       我校对此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位于前三名的当数:写作业拖延、没有时间观念、说话不算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行为都是缺乏契约精神的表现,现代社会处处要求契约精神的培养。   

       202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诚信教育、契约教育的必要性。

      契约分为单向契约和双向契约,单项契约是对某个个体行为的单方面的约定;双向契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双方彼此做出的行为约定。在家庭教育中,双向契约实施的效果更好,因为双向契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平等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父母对自己的理解,亲子关系的改善,也会在双向契约中获得满足。有个家长分享:“双向契约最大的改变是我们的亲子互动氛围改变了,我和孩子不再相互指责,我不再执着于孩子做得不够好的部分,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孩子按照契约已经完成的部分,我也不光聚焦于孩子的事情上,因为我还有我的契约需要完成,变得没那么焦虑了,整个家里的氛围都变得更宽松、更幸福了。”

       在家庭中,和孩子制定契约时需要注意什么?

       一 目标

       制定契约目标时,切记目标少而精,不让孩子觉得任务太难。前进一小步,最终会汇聚成一大步。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最小可觉察,可以解释向前一小步为什么更容易成功。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手上拎了一桶水,我往里面加上一小勺水,你几乎感觉不到这个重量变化。如果你现在拎了一桶水,现在我再加上一桶水,你立马就能感觉到这个重量就不同了。那么这个一小勺水就是在最小可觉察的范围之内,是人们几乎察觉不到的,前进一小步就是这样,改变的量很小,让孩子愿意接受。虽然每天加一小勺水,听上去很少,但是长期累积下来,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不要做贪心的父母,前进一小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魔力。

      二 奖惩

     奖惩可以投其所好,物质和精神并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发现最基本的两层需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对应的就是物质上的需求,上面三层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应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五个需求都是人类的需求,也就是说对孩子来讲,都可以作为奖励,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物质需求的刺激。物质奖励有用,不代表物质奖励可以一直用,长期的物质奖励也有负面影响,最终还是要引导到精神奖励,更多的满足精神需求。

       精神奖励不止是夸奖、奖励小贴画等,还可以通过心愿卡片的游戏形式,比如设置“免责卡”,即孩子通过完成契约可以获得一张免责卡,当家长对孩子不满意又想唠叨孩子的时候,孩子出示这一张卡片,家长就是有多少话,也得咽回去。同样的,家长完成契约也可以获得心愿卡片,比如“温和卡”,即孩子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出示这一张卡片,孩子就要控制情绪,温和地处理事情。心愿卡片还可以根据家庭情况设置“娱乐卡”、“陪伴卡”、“美食卡”、“作息卡”、“家务卡”、“万能卡”、“空白卡”等等。

        精神奖励还可以“善用提问”的方式,夸奖人的最高境界是家长没有直接说,但是孩子升起“我很棒”的感觉。比如,当孩子完成契约时,家长可以这样问:“你每天都能完成作业,感觉怎么样啊?”“你拿到奖励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今天的任务可不容易,你是怎么克服困难完成的呢?”这些问题重点在孩子的内心体验和完成过程,当孩子总结回顾这些过程时,能力感油然而生,关注点从外在的奖励转移到了内在的体验,这就激发了内在动力。

        除此之外,成功日记也是精神奖励的好办法,把优点写在特定的本子上,本子挂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当孩子情绪低落了,失败了,都可以拿来翻看,孩子想起以前他做到过的成功的事情,孩子就会恢复勇气和信心,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信心会有很大提升,这就是精神奖励特别好的一种方式。每天不需要太多,只需要写孩子的一个优点就行,持续下来,家长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有所改变,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三 执行

      家长和孩子制订契约,不是为了约束孩子,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契约不能执行的时候,要 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资源可以帮他。沟通是执行的关键。

      另外,执行契约时,家长要做好榜样。有一位爸爸曾讲过他们家没有坚持下去的事情:刚开始执行得很好,可是有一次孩子考试没考好,妈妈一下子发火了。约定的是家长发火要罚500块钱,孩子就说你违约了,要罚钱,妈妈理直气壮地说,我违约还不是你考得不好,“我们的契约约定好的啊 ,你发火就要罚钱的。”妈妈不认罚,在这样的争论之下,孩子发现反正妈妈也不认罚,那个契约我也不想执行下去了。根据很多家长的反馈,发现大部分契约是家长没有坚持下去,不是孩子。

        在“契约”教育里,父母和孩子共同商榷共同遵守,建立起互动、良好的双向关系。体现的是个体生命与个体生命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成全。最终的结果带来的是父母和孩子关系共生共长身心健康的愉悦和谐,共同登上教育成功的舞台,携手获取成功的勋章。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