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不做揉纸团的人——小学高年级应对言语欺凌主题心理课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前期,随着第二性征的逐渐出现,心理状态容易出现波动。进入青春期后,学生更加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言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其发生率远高于身体欺凌和关系欺凌。该报告显示,平均每20个学生中就有一人曾遭受语言暴力,每50人中就有一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适应。 [1] 另外还有研究结果表明, 欺凌和受欺凌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受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他们在社会退缩、躯体抱怨、焦虑/抑郁、思维问题和注意问题等方面的得分均最高。[2]

       此外,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3] 语言暴力不仅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识别言语欺凌,掌握合理应对方式,培养共情能力和尊重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以“揉纸团”这一具象化活动为主线,通过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语言暴力对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认识言语欺凌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并学习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课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反思,旨在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立友善、互助的同伴关系,营造尊重、包容的班级氛围。

   【活动目标】

     1. 认识和理解语言暴力对他人心理造成的即时与长远危害。
     2. 通过视频赏析、故事演绎、小组讨论等活动,切身感受被语言暴力伤害的情感体验,探索积极应对言语欺凌的有效途径。
     3. 反思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增强自我监控意识,避免无意中的语言伤害,培养善意沟通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语言暴力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欺凌行为。
     难点:引导学生从情感和认知层面进行自我反思,转变行为模式,学会在面对言语欺凌时采取理性、有力的回应方式。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若干、视频素材、学习单、纸箱、查理画像、小组讨论卡片、“防暴盾牌”模板。

    【活动对象】
     五、六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课时(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直面暴力语言”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不同语气、内容的话语视频(如嘲笑、贬低、造谣等),请学生根据听到的语言带给自己的感受,用不同力度揉搓手中的白纸——若感到非常不适,可大力揉搓;若未引起不适,则保持纸张平整。

学生操作后,教师引导分享: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纸,它发生了什么变化?观看视频时,你有哪些感受?
      生1:我的纸被揉成了一团。听到那些话时,我感到生气和难过。
      生2:我的纸上出现了折痕。有些话我也听过,比如“傻子”“没脑子”,让人不舒服。
      师:有些话像一双无形的手,会在别人心里留下“褶皱”。即使话说完后看似消失,那些伤害却可能一直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揉纸”动作,将语言暴力的伤害具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初步认识语言暴力的影响,为后续主题做铺垫。

     二、转换阶段:辨识言语欺凌
     教师展示四幅反映常见校园言语欺凌情景的插图(如起侮辱性外号、背后说坏话、造谣、公开嘲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辨识与讨论: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这样的情形在你们身边发生过吗?你自己或同学是否曾经历过类似事件?
     生3:图1是给别人起外号,我们班也有人喜欢这样做。
     生4:我曾被人造谣,当时非常难受。
     生5:我不喜欢别人在背后议论我,以前就遇到过。

     教师进一步提问:
     师: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话属于“暴力语言”?
     生6:骂人、侮辱人的话。
     生7:没有根据就乱传谣言。
     生8:拿别人缺点或外表开玩笑。

     教师归纳并明确暴力语言的定义:
     师:暴力语言通常指通过谩骂、讽刺、贬低、嘲笑、散布谣言等方式,对他人构成心理伤害的言行。

     活动延伸:“两个同学的外号”情景辨析
     教师讲述两个案例:

     · 小明被叫“狗熊”,但他觉得威武,并不反感;
     · 小红被叫“熊猫”,她却感到被嘲笑身材。

     学生分小组讨论:哪些情况属于言语欺凌?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1:我们认为要看话语是否带有侮辱性,对方是否感到难受。
     小组2:应以被说者的感受为主,如果对方不喜欢,就应该停止。
     小组3:不管有没有恶意,取外号本身可能就是不尊重。

     教师总结:
     师:判断是否构成言语欺凌,关键不在于说话人的意图,而在于听者的感受。如果一句话让人感到难过、尴尬、愤怒,那它很可能已经属于言语欺凌的范畴。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会辨识言语欺凌,理解“当事人感受”是判断的核心标准,提升学生的敏感度和共情能力。

      三、深入阶段:查理的故事

       1. 教师讲述插班生查理的背景:他因在原校遭受语言暴力而转学,内心敏感自卑。
       2. 提问:原校同学可能曾对查理说过哪些伤害他的话?请学生写下并投入纸箱。
       3. 请几位学生依次抽取纸条,面对查理的画像大声念出这些话。每念一句,教师便将画像揉皱一次。
       4. 当画像被揉成纸团时,教师提问:查理听到这些话会是什么心情?可能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生9:他会非常自卑,可能再也不愿与人交往。
      生10:他也许会变得压抑,甚至也想伤害别人。
       5. “甜言蜜语助查理”:教师鼓励学生对纸团查理说一句鼓励或温暖的话。每说一句,教师慢慢展开纸团。
      生11:查理,别在意他们的话,你是很棒的!
      生12:欢迎来到我们班,我愿意做你的朋友。
      生13:不开心的事都会过去,我们支持你。

      师:看,善意的话语就像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抚平了纸张的褶皱。虽然痕迹还在,但查理因为大家的支持,重新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查理的故事和纸张的揉展过程,让学生直观体验语言暴力与语言支持的不同影响,深刻理解言语行为的情感力量。

      四、结束阶段:应对言语欺凌
      开展“头脑风暴”:如果你是被欺凌的查理,可以怎么做?
      生14:告诉老师或家长。
      生15:大声说“我不喜欢这样”,要求对方停止。

      小组合作完成“防暴盾牌”学习单,从求助、自我保护、情绪调节、反击策略等多角度总结应对方法,并分组展示分享。

      教师总结:
      师:语言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良药。希望大家从今天起,既能管住自己的嘴,不做“揉纸团”的人,也能在遇到或见到言语欺凌时,勇敢、理性地应对,互相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友善的班级环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合课堂所学,制定个人化的应对策略,强化正向行为意向,鼓励学生成为友善的践行者和欺凌的阻止者。

      布置课后作业:

       1. 如果我曾对他人说过伤害性的话,请写下一句道歉的话。
       2. 对自己写下一段承诺:面对言语欺凌,我会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促进自我反思和行为强化,将课堂感悟延伸至实际生活,助力学生内化尊重、友善的沟通态度。

【活动反思】
       校园言语欺凌现象在中小学校园中非常常见,学生经常会因为同伴之间的一些“不和谐”的语言感到困扰,从而影响同伴交往和自我认知。另外,在日常的个案咨询中,也会经常发现欺负别人的学生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跟别人开个玩笑而已。对于欺负别人的同学,在他的身上表现出缺乏同理心也会影响他个人的同伴关系,还会影响班级的和谐气氛。

      本节课借助“揉纸团”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无形的语言伤害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实物变化,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暴力的破坏力。通过情境代入、多层次互动和反思练习,学生不仅增强了辨识和应对欺凌的能力,也在情感上提升了共情水平与责任意识。

      本课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包括:第一,结合欺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设计更细分的目标与活动,形成防欺凌课程系列;第二,增强现实情境的演练环节,如角色扮演如何回应欺凌、如何支持他人;第三,融入数字化资源,如利用短剧视频呈现校园常见语言冲突,提升学生的代入感和辨析力。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社会风险研究中心.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R]. 社会风险与校园治理高端论坛,长沙,2017.
      [2] 纪林芹, 张文新. (2004). 《儿童欺凌、受欺凌问题与心理健康》. 心理科学, 27(4), 845-848.

      [3]中国共青团. 关于开展“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的通知:中青办联发〔2003〕3号[A]. 2003.

通讯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宝民一路203白金时代903
电子邮箱:1436106524@qq.com
联系电话:1858904406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