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与“负面情绪”和谐相处——表达性艺术疗法在情绪调适心理课中的应用

与 “负面情绪”和谐相处——表达性艺术疗法在情绪调适心理课中的应用

荣咏鑫(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郑州450000)

关键词:负面情绪;表达性艺术疗法;情绪调适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与身心健康。高一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认知能力趋于成熟,但情绪调节的神经生理机制尚未完善。他们虽对情绪有基础认知,也掌握少量调节方法,却缺乏对负面情绪的主动觉察、科学管理及积极转化能力。本活动立足这一特点,通过表达性艺术疗法引导学生接纳负面情绪的客观存在,学会将其转化为成长资源,最终实现与情绪的和谐共处。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负面情绪存在的普遍性及内在价值,掌握 “觉察—转化—释放” 的情绪管理步骤,认识到压抑、否定情绪的局限性。

2.行为目标:能通过绘画等方式识别并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尝试用积极转化的方式处理情绪,学会通过放松训练释放情绪压力。

3.情感目标:接纳自身负面情绪的存在,树立正确的情绪态度,体验与负面情绪和谐相处带来的积极感受,增强情绪调节的主动性。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觉察自身负面情绪,掌握转化与释放负面情绪的具体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发现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实现对负面情绪的积极转化。

【活动方法】

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表达性艺术疗法。

【活动准备】

PPT、背景音乐、A4 白纸(每人 1 张)、彩笔(每组 1 套)、学生资料(情绪卡;负面情绪觉察卡;负面情绪转化卡)。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绪小故事 —— 唤醒情绪感知

教师讲述情境故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区分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激活学生对情绪的感知力。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互动游戏。请大家认真听一个情绪小故事,当听到让你感觉温暖、愉悦的正面情绪词时,请鼓掌;听到让你感觉压抑、难受的负面情绪词时,请跺脚,好吗?

师:早上起床时,我感觉心情特别乱,因为我把快乐的、伤心的、生气的各种情绪都混在一起了,就像一团乱麻。快乐向阳光一样明媚……伤心像滴滴答答的下雨天……害怕像个胆小鬼……生气的怒火很难扑灭……平静像植物一样安安静静……后来我给每种情绪贴上颜色标签:快乐是金色,伤心是浅蓝,愤怒是红色……整理完突然觉得轻松多了。

生:根据指令做出鼓掌或跺脚反应。

师:大家刚才的反应很敏锐!我们每个人对情绪都有自己的感受,按照感受的不同可以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很多人都不喜欢负面情绪,其实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就像硬币的两面,都是我们的心理伙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与“负面情绪”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弱化 “说教感”,用躯体反应强化情绪体验,既活跃课堂氛围,又通过 “情绪词交替出现” 暗示 “正负情绪共存” 的合理性,为后续 “接纳负面情绪” 做铺垫。

二、觉察:绘制情绪 —— 看见情绪的模样

通过选择情绪卡、绘画表达、小组分享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深入觉察自身负面情绪及背后的经历。帮助学生从 “模糊感受” 到 “清晰表达”,完成对负面情绪的深度觉察。

师:(PPT展示“情绪卡”)请同学们从情绪卡的情绪词中选择一个你当下或曾经感受最强烈的负面情绪,并想想当时发生了什么。

生:选择情绪卡,回忆相关经历。

师:现在请闭上眼睛,感受你刚才选择的这种情绪,想象这个情绪的样子——它是什么颜色?是尖锐的还是柔和的?它有没有形状?大小像拳头还是桌面?……如果让你将这种负面情绪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它是什么样的?想好之后请用彩笔把它画在白纸上,不用在意画得好不好,只要能代表你的真实感受就可以。

生:绘画表达负面情绪。

师:每幅画都是情绪的“悄悄话” ,不管它看起来多“难看”,都是真实的自己。请大家4人一组,轮流分享 “情绪画” 及背后的故事,组长用 “负面情绪觉察卡” 汇总小组成员的负面情绪和相关经历。

生:组内分享,将小组汇总内容在集体中分享。

小组代表1:我画的 “焦虑”是黑色漩涡,担心考试成绩就像让自己置身于巨大的漩涡中走不出来。

小组代表2:我画的“愤怒”是红色的尖刺,上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感觉心里全是刺。

小组代表3:我画的“郁闷”是灰色的雨滴,被别人误会时心情就像阴沉沉的下雨天。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有相似的情绪体验,负面情绪从不孤单。能看见它们,清晰地觉察自己情绪的模样,就是我们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借助情绪卡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负面情绪,通过绘画这一非语言方式突破表达局限,让抽象情绪具象化;小组分享则通过 “同伴共鸣” 消除孤独感,强化 “负面情绪普遍存在” 的认知。

三、转化:重塑情绪画 —— 发现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

引导学生通过修改画作探索情绪处理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方式的效果,最终挖掘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

师:请大家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改造刚才的情绪画,比如加颜色、画图案,甚至剪下来拼贴,让它变得让你更舒服。改造完成后给新作品起个名字,在小组内展示分享。

生:修改画作并在组内分享。小组推选代表性作品,贴在黑板展示区。

小组代表1:我给“愤怒”的红色尖刺加了绿色波浪,像给它套了个缓冲垫,叫《会呼吸的冲动》。

小组代表2:我给“焦虑漩涡”加了很多小星星,现在叫《等待发光的星空》,因为焦虑让我提前复习了。

小组代表3:我把“孤独的灰色块”改成了一棵站在阳光下的树,叫《独自生长》,因为独处时我想通了很多事。

小组代表4:我给“悲伤的蓝色雨滴”画了彩虹,叫《雨后》,难过之后我更珍惜开心的日子了。

师:(展示 “遮盖、裁剪、转化” 三种处理方式的示意图)有的同学把情绪画“涂掉了”,有的“剪下来扔了”,有的“改成了新图案”。如果情绪会说话,它对你的处理方式满意吗?它会满意哪种处理方式呢?

生:遮盖会让它躲在阴影里,裁剪会让纸变残缺,还是转化成新作品最好。

师:没错!大家的分享反应了心理学上三种处理情绪的常见方式:①压抑逃避(如遮盖、涂抹掉),情绪会藏在阴影里,但它依然存在,被压抑的感觉往往更难受;②否定排斥(如裁剪、丢弃),会让“白纸”残缺,美好的部分也被一并毁弃;③积极转化(如改造画作),让负面情绪成为新作品的一部分,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和价值。大家觉得哪种方式最好?

生:积极转化!

师:怎样将负面情绪进行积极转化呢?负面情绪真的有正面价值吗?接下来请各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你们选择的负面情绪有什么正面价值?记录在“负面情绪转化卡”上。

生1:焦虑能帮助我们增加动力、提高效率,使我们更快获得信息和资源。

生2:愤怒让我们感觉到自身的力量,在必要时保护自己。

生3:内疚可以增加我们对他人的认同和关怀,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路。

生4:恐惧能提高我们的敏感度,帮我们快速回避危险、减少伤害。

生5:不满是在提醒我们反思和总结,找到改进的方法对策。

师:大家发现了吗?负面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就像焦虑是未雨绸缪的提醒,愤怒是边界被侵犯的信号,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的报警器。当我们看到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时,它们就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宝贵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修改画作将 “情绪处理” 具象化,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方式的效果,并从“情绪最喜欢哪种处理方式”这种换位代入视角,更深刻理解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结合 “负面情绪转化卡” 引导学生重构认知,挖掘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四、释放:与情绪对话 —— 接纳并和解

通过放松训练和语言暗示,引导学生释放情绪压力,帮助学生从 “认知接纳” 走向 “情感接纳”,完成与负面情绪的和解。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放松身体,深呼吸——吸气 4 秒,呼气 6 秒…… 感受肩膀放松,手臂放松…… 想象负面情绪像气球一样慢慢飘远,像流水一样从指尖流走……(播放舒缓音乐)

师:现在,请跟随我一起对情绪说:“负面情绪,我想对你说——你存在于我的生命中,促使我一次次成长并变得强大,当我越来越强大时,你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真正的强大不是我过得有多么顺利,而是我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不是我从来没有眼泪,而是我流着泪也能微笑着前行。谢谢你,我的负面情绪……”

生:跟随复述,体验情绪释放。

师:慢慢睁开眼睛,是不是感觉轻松了一些?这就是与情绪和解的力量。

设计意图:放松训练降低生理唤醒水平,为情绪释放创造安全氛围;通过积极语言暗示帮助学生整合内在感受,将 “接纳情绪” 的认知转化为情感体验,实现情绪的深层有效释放。

五、结束:老师寄语

教师总结活动核心,用比喻强化认知,升华情感。

师: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就像包装粗糙的礼物。今天我们学会了“觉察-转化-释放”这把钥匙,以后遇到它们,不妨带着智慧、耐心和勇气一点点拆开它看起来有点丑陋的包装——里面藏着成长的惊喜。

师:希望大家记住,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与它和谐相处,让负面情绪成为滋养生命的资源。

设计意图:用 “礼物” 比喻深化学生对负面情绪价值的认知,呼应活动目标;通过总结和寄语,强化学生对情绪管理方法的记忆,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身经验,让情绪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延伸到课后。

【活动反思】

1.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优势:绘画作为非语言载体,有效突破了学生 “羞于表达负面情绪”的壁垒。有学生在分享中提到:“画‘愤怒’时,突然发现它像没关好的水龙头——原来我只是需要‘说出不满’而不是‘憋到爆炸’。” 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身情绪。

2.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从 “选情绪” 到 “改画作”,学生全程主导探索,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小组分享中 “原来你也有这种感觉” 的共鸣,不仅消除了孤独感,更催生了 “集体成长”的动力,显著增强了学生接纳情绪的勇气。多数学生能主动尝试 “积极转化” 的方法,课后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开始用 “给情绪画画” 的方式处理内心矛盾,体现了活动的迁移价值。

3.可优化方向:“转化” 环节的头脑风暴可预留更多时间,让每个小组充分分享独特视角;后续可延伸 “情绪日记” 活动,让学生记录一周内的情绪处理过程,实现课堂学习向生活实践的迁移;可增加 “情绪温度计” 等工具,帮助学生动态监测情绪变化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