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人际有界限,关系更美好

 人际有界限,关系更美好

作者姓名:黄国琼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

文章摘要:在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与感受力非常敏感的阶段,让他们明晰个人界限,放下心中顾虑和担忧,积极认知和守护“个人界限”是很有必要的。本节课遵照钟志农老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四阶段”设计模型,团体辅导热身阶段通过图片“找相同”来吸引学生兴趣,借助课前采访引导同学们思考,直入主题;团体转换阶段通过“界限探秘”的实验,让学生觉察和认识界限在人际交往中的必要性;团体工作阶段的观念对对碰和“保护界限”心剧场让学生面对“触犯界限”时能突破心理难关,通过教育戏剧让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解决案例情境中存在的困难,掌握应对“触犯界限”的有效方法;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如何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以诗人寄语作结,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应对“触犯界限”的勇气与智慧,布置课后资源本的整理,引导学生实践应用,让课堂效果得以延伸。

关键词:高中生,界限感,人际交往

正文:

一、活动理念

高中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容易发生混乱的时期,想要成熟、独立的想法与未成熟的身体、心理之间的矛盾造成自我意识冲突,容易出现个人界限感不明确的状况。如果这个阶段不清晰自我意识,不明确个人界限,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问题,比如过度去关注别人的情绪等。所以觉察、清晰个人界限是解决许多人际交往问题的前提。在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与感受力非常敏感的阶段,让他们明晰个人界限,放下心中顾虑和担忧,积极认知和守护“个人界限”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即便被触犯“界限”而感到不适或愤怒,但是不懂如何有效应对也给高中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和负担,也令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地脆弱。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积极认知和守护“个人界限”,才能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长期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积极认知和守护“个人界限”意义和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放下心中担忧,突破心理难关并掌握有效“守护界限”的方法,体验自尊、自信、自主处理人际关系带来的积极情感。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认识到积极认知和守护“个人界限”意义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掌握有效“守护界限”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守护自我的“个人界限”。
3.情感目标:学生能在守护“个人界限”时,放下心中担忧,体验到自尊、自信、自主处理人际关系带来的愉悦感。                                                                             

三、活动重难点

引导学生能掌握有效“守护界限”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守护“个人界限”时,放下心中担忧,体验到自尊、自信、自主处理人际关系带来的愉悦感。

四、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白板笔(粉笔)、翻页笔、水盆、纸巾、一次性杯子若干、课前采访视频、教育戏剧所需教具、学案等。

五、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六、活动过程

(一)热身阶段:课前采访,感知界限

 1.课堂导入:“刺猬效应”
播放《刺猬效应》的简短视频,视频内容简介: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

长着刺,会把对方和自己刺得鲜血淋漓,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像刺猬们。离得太远是遗憾,走得太近又是灾难。朋友之间,感情越界最扎人,合适的界限感能让人际关系更美好,继而引出本课关键词“界限”。 

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有没有了解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在头脑中简单思考一下。老师在课前和部分同学做了一个“关于人际界限”的小采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展示课前界限小采访,引导同学们具体感知自己的个人界限
(1)小记者提问:”你认为自己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有界限吗?如果有,什么情况会触犯自己的界限呢?”

视频中的学生回答:”自己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底线就是人际的界限”,也有学生回答:”界限是自己被尊重的程度,不能开过分的玩笑话“,还有学生回答:”自己的界限就是不喜欢他人过度窥探自己的隐私。”
(2)教师进一步引入界限的概念,导入本课主题:人际界限指的是我们人际交往中能承受相应的刺激,又不出现异常反应的界线。这一界限对内维系了秩序性,对外起到了保护个体、群体和组织的作用。它既有规则性,也有弹性,会因关系亲密程度的不同发生变化,以便我们更好地应对。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刺猬效应”吸引学生兴趣,借助课前采访引导同学们思考自己的“个人界限”,进而导入主题。

(二)转换阶段:实验作喻,探秘界限

1.展示界限调查
教师展示课前的个人界限调查结果,仅有11.6%的同学会在他人触犯个人界限时进行界限的说明与保护,72.3%的同学会选择沉默或忍耐。但是当我们的界限被触犯,而我们没有进行界限保护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共同进入“界限探秘”看看吧!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小实验:界限探秘。
(1)第一次实验步骤:
①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
②把纸揉成团塞入完好的一次性杯底;
③把一次性杯倒过来,垂直向下扣进盛水的容器中,水没过玻璃杯;
④请同学们轻轻提出一次性杯,把纸拿出来,观察纸有没有湿。

(2)第二次实验步骤:
①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
②把纸揉成团塞入两侧有孔的透明一次性杯子底;
③把一次性杯倒过来,垂直向下扣进盛水的容器中,水没过杯子;
④请同学们轻轻提出一次性杯,把纸拿出来,再次观察纸有没有湿。
(2)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一次的时候,杯子底部的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却湿了呢?

学生1:因为第一次杯壁是完好的,水进不来,第二次杯子有洞了,水一下子就漫进来了

学生2: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玻璃杯具备完好的杯壁,形成了一道“界限”屏障,保留了杯子中的空气,形成压强,让水无法浸湿纸巾。而第二次的实验中,一次性杯子在两侧被戳了孔,”界限”屏障被破坏,杯中的空气无法保留,水可轻易浸湿纸巾。

教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原理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当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味地迎合,而忽略个人界限,甚至被打破了“界限”屏障,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为难、委屈,和低价值感,严重的时候甚至如同纸巾浸湿后的沉重,破坏了自己本有的形态。因此在面对超越“界限”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做出保护个人界限的一些举动,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际难题。

设计意图:通过“界限探秘”实验作为比喻,揭示人际关系中放任“界限触犯”的影响,让学生觉察和认识界限在人际交往中的必要性及建立健康界限的积极意义。

(三)工作阶段:积极认知,保护界限

1.增强勇气,放下保护界限的顾虑与担忧
教师引导:回顾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遇到他人“触犯界限”的情况会采取忍受或沉默的方式应对,而这会不断增加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情绪体验。

提问:为什么他们会保持沉默,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学生分享自己可能会有的担忧和顾虑:

学生1:我怕说出来别人会觉得我很多事,很敏感,不再和我玩;

学生2:我觉得如果表明自己立场,可能他们也觉得很尴尬,挺嫌弃我的吧;

学生3:说出来后,他们可能讨厌我。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一些内心独白,进一步展示调查中同学们对于保护界限的顾虑和担忧,以较多人数学生回答的顾虑“我担心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后,会被人讨厌或嫌弃”为例,分析我们的绝对化要求:我应该让每个人都喜欢,而这正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理认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2.活动:“观念对对碰”
(1)教师邀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认为积极合理的保护界限的认知和观念,增强“守护界限”的勇气。
(2)在小组内顺时针传阅学案,为你认同的积极观念画心点赞,也可以为他提供其他的积极认知和观念。
(3)分享点赞较多的合理认知和积极观念。
如针对担忧心理:害怕影响和对方的关系,在本子上写下合理认知和积极观念:

学生1:适当的“拒绝”或者保持好界限,才能帮助他人了解自我,建立平等真诚的关系。

学生2: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喜欢我,我也没有喜欢全部人。

学生3:保持界限,人家才能更尊重我

学生分享后,教师小结以下积极的“守护界限”的认知及观念,并让学生通过朗读增强体验:
(1)我们有建立和保护个人界限的权利;(2)保持界限才能够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3)我们不必让每个人都满意;(4)勇于保护个人界限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3.学习积极保护个人界限的方法,活动:“保护界限”心剧场:
(1)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抽取到的情境,思考如何进行个人界限的保护,要求实用有效、针对性强、规避冲突。四个情境分配到四个小组,分别是:
①好朋友总是喜欢不问就直接用你的物品,你觉得不舒服;
②好朋友向你求助时,你刚好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
③好朋友的玩笑话让你感到不愉快;
④好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你一起去玩,你已有其他安排。
(2)把方法通过1分钟的表演呈现出来,最后以肢体动作定格在一个画面上,表示表演结束。

小组1回应并定格:我看到你会直接用我的物品,可能让我感觉不太舒服,我希望你能跟我先打个招呼,我同意后再借用,行吗?

小组2:我现在刚好有事情要忙,可能帮不了你,你看再问问其他人?如果很需要我,等我忙完,我过来找你一起解决

小组3:我听到你刚刚的玩笑话,有点难过,我觉得好朋友间也不能随便开过分的玩笑,这会影响我们关系的,我希望你下次不开类似的玩笑。

小组4:谢谢你多次邀请我,我也很希望跟你一起去玩,但因为已经有其他安排了,下次我再组队约你呀!

(3)教师予以点拨,提炼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法并板书,最后小结积极应对“触犯界限”的方法,学生可在本子上记录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
①自我觉察,表明需求;②积极认知,放下负担;
③合理表达,亮出原则;④坚定不移,表明立场。

(4)教师补充提问,如果当下我们没有及时地“守护界限”,事后觉得心理很难受,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呢?

学生1:和好朋友倾诉一下。

学生2:可以找心理老师支支招。

学生3: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宣泄一下。

教师结合学生分享,做小结:我们事后可以(1)接纳当下情绪;(2)进行运动宣泄;(3)与人倾诉;(4)寻求帮助

设计意图:观念对对碰和“保护界限”心剧场让学生面对“触犯界限”时能突破心理难关,通过教育戏剧让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解决案例情境中存在的困难,掌握应对“触犯界限”的有效方法。

(四)结束阶段:回顾总结,课堂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一节课下来记录的内容,多做了解,形成自己的“守护界限”资源本; 在有需要时实践应用;帮助他人等。
2.教师作心灵寄语:如纪伯伦诗歌里描绘的:”不管你们多么相依相伴,彼此之间都要留出间隙,让空中的风在间隙中舞动”。

设计意图:以诗人寄语作结,布置课后资源本整理,让课堂效果得以延伸。

七、活动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自身出发,以老师在心理辅导中捕捉到的学生困惑为起点,逐步发展,顺应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需求。本课以“观念对对碰”帮助学生认识没有“守护界限”的担忧和顾虑,通过改变认知,树立积极观念帮助学生增强“守护界限”的勇气;以“心剧场体验”,让学生的肢体、对话直接反应到情景中,加深情绪体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又不失代入现实情境的思考。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本课内容比较紧凑,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专注投入。另外,”界限感”维护仍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如:如何觉察自己的“越界”行为或言语;”越界”后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等,可以适当增加该主题的课时。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