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尊重差异,坚持自我——守护我们的边界》

《尊重差异,坚持自我——守护我们的边界》

作者:李莹莹 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

获奖情况:本课是“2024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系列活动”现场展示课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修订)》中提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根据要求,结合高中生实际需求,本活动围绕“当边界被触碰,如何通过恰当沟通维护边界同时不影响人际关系”的话题展开探索设计。
    人际边界,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际边界。当人际边界被触犯时,人际关系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VAR技能,源自社会心理学家拉腊・菲尔丁(Lara E. Fielding)所著《成年人情绪自救手册》,是一种可有效建立主张的人际互动技巧,包括确认、建立主张、强化三个步骤。在本活动中,教师根据VAR技能的内涵延伸提出“理-不-理”沟通技巧,即“理解对方——明确说不——请对方理解我”。
    本活动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修订)》中关于高中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为背景,以VAR技能为方法策略,结合教育戏剧手法,引导高中生具体讨论如何维护人际边界同时不影响人际关系的问题。

 

【活动对象分析】
    在高一下学期,本校学生正处于选科后新班重组阶段,在此背景下,学生会出现较多新的人际互动尝试。如果学生对人际边界的差异性理解不足,那么当个体的某些行为无意中触碰他人边界时,就很容易出现人际矛盾,进而影响学生在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笔者接待的高一年级辅导个案中,由人际边界被触碰引发的人际矛盾较为常见,特别典型的情况是朋友间出现行为、观念差异后,双方都认为是没有得到对方理解而导致关系破裂,其实质是双方对于“人际边界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尊重”的认识和接纳不足。因此,引导高一学生围绕“当边界被触碰,如何通过恰当沟通维护边界同时不影响人际关系”的话题展开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人际边界,理解人际边界存在个体差异性。
情感目标:感受尊重人际边界为人际互动带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技能目标:掌握维护人际边界的沟通技巧。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际边界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性,建立互相尊重的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维护人际边界的沟通技巧,在人际情境中运用VAR技能维护个人边界。

 

【活动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人际舒适度计量器”、便利贴、学习单、学生分组(小组数以偶数为佳)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你会坐哪里?
    师:同学们,今天的心理课想先和大家做个小实验,你会坐哪里?假如你去学校图书馆看书,仅剩一张长桌还有空位,其中一个座位上有人,你会选择坐在哪个位置上,为什么?(见图1)

    生1:我会坐座位E,因为我感觉和不认识的人坐远一点会比较舒服。
    生2:我会坐D的位置,也是觉得不认识,不想坐得太近。
    师:那如果这个时候对方抬起头,你发现原来是你的朋友,这时你会选择坐在哪个位置上,为什么?
    生3:我想坐ta腿上哈哈哈哈,好朋友嘛,让我看看ta在干嘛。
    生4:我会坐H或者G的位置,这样方便和朋友说话。
    教师总结:从大家所选的座位上,我们发现一个关于人际边界的有趣差异,你所选的座位和对方座位之间的距离就是人际边界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大家的选择,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它因人而异,而且会根据不同关系发生弹性的变化,在边界内的相处更容易让我们感到安全舒适。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人际边界的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选座位实验引起学生对人际边界的好奇,引入课堂。

 


  • 二、团体转换阶段:人际边界初觉察
    (一)心灵体操:觉察我的边界
        师:人际边界既有物理层面的距离,也有心理层面的边界感。我们一起通过心灵体操看看自己在心理层面的边界感。请大家伸出双手,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对接下来呈现的描述做出相应的表态动作,符合自己情况的请双手比圆,不符合就比叉。
        描述1:别人不打招呼就随意取用你的东西时,心里有点不舒服。
        描述2:讨论某个话题,被对方强行灌输观点时,会感到有点抵触。
        描述3:聊天中对朋友的某些私事很好奇,会忍不住刨根究底地追问。
        描述4:朋友没有按照你的建议去做事情时,你会有点不满。
        师:这四个描述都是在呈现边界被触碰的情况,1和2是自己的边界被触碰,3和4则是触碰了他人的边界。从大家刚才的表态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人都体验过人际边界被触碰引发的不适感,看来这并不是个例。我们来采访一下。
        教师提问:
        1.当你遇到描述中的情况时,哪一个表情可以代表你当时的感受?(见图2)
  •     2.如果用这个人际舒适度计量器来直观呈现你和对方相处的感受变化,1分是非常不舒服,10分是非常舒服,那么当这个情况发生时,你会给相处舒适度打几分?请移动红色凸钮。

    生5:我选无语,我可能会打3分,挺不舒服的。
    生6:我选尴尬,我打1分,可能当时马上就会走开,不想和对方继续聊下去。
    教师总结:人际边界被触碰时,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舒适感体验,还可能给我们的关系埋下矛盾的种子。
【设计意图】通过心灵体操表态,使学生意识到人际边界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二)身边剧场:小明的烦恼
    师:小明同学最近也遇到了一些烦恼,请大家走进身边剧场,看看小明的经历和你有没有共鸣。
    情境A:小明正在准备语文的课前演讲,小白忽然凑近过来说“写稿呢?来,我帮你看看”。还不等小明反应,就指着其中一段内容,说“你这么写也太普通了,都不吸引人,我觉得你应该这么写……”见小明不说话,小白又说“我可是好心提醒你啊,不然上台可是你丢脸。”,小明……
    情境B:小白和小明报了同一门选修课,又到周三上课时间,小白说“我和人约了打球,你帮我签个到吧,不然缺勤要被扣分,好烦啊。”小明有点犹豫:“翘课不好吧,而且要是代签被发现会被通报的”,小白满不在乎道:“小心点就没事啦,是朋友就帮帮忙嘛。”小明……
    教师提问:
    1.如果你是小明,此刻心里有何感受?
    2.如果你的朋友这样做,你愿意接受的程度是几分(1分是完全不愿意接受,10分是非常乐意接受)?
    生7:如果我是小明,我会很纠结,打3分吧,不怎么愿意接受
    生8:如果是我,我会超级不爽,还会觉得很无奈,打1分,我肯定是完全不会接受的。
    教师总结:看来代入小明的视角,很多同学都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不太乐意接受小白的做法。而不舒服的感受往往是边界被触碰的第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守护边界。
【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为下一步探索应对方法做好铺垫。

 

 

三、团体工作阶段:沟通剧场护边界
(一)沟通剧场:“为边界守护者转身”

    教师提问:在身边剧场中,小明陷入了边界被触碰的困境,他该如何通过沟通维护自己边界呢?让我们来帮一帮他。
    1.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如何向小白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请围绕本组分到的情境(情境A或B中的一个)展开思考,将你会对小白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然后在小组内分享,最后每组请选出2张表态便利贴备用。
    2.“为边界守护者转身”活动规则:
(1)先从讨论B情境的小组中邀请三位同学扮演小白,站在讲台上,背对同学们。
(2)讨论A情境的小组派出代表,对着“小白”逐一念出组内选出的2张表态便利贴内容。
(3)扮演“小白”的同学聆听表态话语,如果听到某个表态话语,感觉自己很乐意接受,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感到不舒服,就可以转身以示认可;如果不愿意接受,则继续背对台下。
(4)被接受的表态便利贴就可以贴到黑板上。
(5)第二轮时从讨论A情境的小组中邀请三位同学扮演小白,由讨论B情境的小组派出“小明”代表,其余规则不变。

    以情景A为例展示:小白对小明的演讲稿提出许多建议,小明会说……
    生9:(第一条)额,谢谢你的好意,小白!但是我还是希望这份演讲稿由我自己来完成。你的观点也挺好的,期待你到时候的演讲!
    生9:(第二条)没事,我就喜欢丢脸,让大家开心一下也挺好。
    生10:(第一条)你好打击我的自信心啊!你怎么这样啊!
    生10:(第二条)小白,谢谢你的提醒,我有在努力地写稿子,而且我觉得这是我的事,所以请你别再管了,好吗?
    生11:(第一条)你这么说一定有你的道理,但我是笨蛋小孩哈哈哈哈,你写的太高端我听不懂。
    生11:(第二条)你的建议确有其理,谢谢你的提议!但是不代表我的观点就一无是处,下次请换个方式提议好吗?这样对大家都好。
    教师提问:刚才小明们的表态话语有的获得了台上小白的转身,有的则没有,我们来采访一下小白们,刚才的表态中是什么让你愿意转身,又是什么让你不愿意接受呢?
    生12:我会接受是因为他肯定了我的好意,虽然没有接受我的建议,但我也觉得挺尊重我的。
    生13:我接受的点在于他说的有道理,这是他自己的事情,还是要以他的想法为主。
    生14:我不接受是因为他说话阴阳怪气的,让我很不舒服。
    教师小结:在沟通剧场中,我们看到不同的表态话语带来了不同的效果,有的让“小白”欣然接受,不再坚持触碰小明边界的行为;有的则让“小白”感到很受伤,反而影响了两人的关系。看来守护边界的表态也需要恰当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身边剧场为情境,通过小组合作与教育戏剧体验,组织学生代入主人公视角,在帮助主人公进行边界表态的过程中,探索守护边界的恰当沟通方法。

 

(二)探寻守护边界沟通术
    师:刚才在剧场中,被小白们接受的表态话语都贴在黑板上,大家看看这些被接受的表态有什么共同点?
    生15:这几张上的表态都非常明确的表达了拒绝,不行,帮不了这个忙等等。
    生16:我觉得这几张表态的共同点是都提到了对小白行为的理解。
    生17:我认为这一张很特别,拒绝的同时表达出自己是为小白好的体贴。
    教师提炼:看来,守护边界沟通术的秘笈藏不住了,大家已经找到了方法。我把大家的分享总结成3个字,“理不理”表态法。
    第一步:理解对方(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准备说“不”时,我们需要先理解对方并表达出来,想想对方被拒绝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比如:我知道你拿我当朋友才会找我帮忙,你可能觉得代签是件小事,但是……;
    第二步:明确说不(坚持自己的立场,明确拒绝……):说“不”时,要清晰、直接、具体,既要让对方知道你会怎么做,又要表达出自己拒绝的原因,比如:但是,我不想提心吊胆去上课,也不想被罚通报,所以不能帮你代签。
    第三步:请理解我(我的拒绝其实是对你好):让对方理解你,告诉他们你拒绝反而对他们有好处。比如:代签被发现只是我被通报丢脸,但你就要被记缺勤扣分了,期末不及格怎么办。我不能帮你代签,谢谢你理解我。
教师小结:用理不理表态法,既能表明自己守护边界的态度,又不会伤害对方感情,影响彼此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基于学生的讨论分享,结合VAR技巧,提炼出守护边界的“理-不-理”表态法,深化学生对沟通技能的认识,便于学生课后更好地进行自主练习,提升边界守护能力。

 

四、团体结束阶段:边界思考再延伸
(一)延伸思考
    教师提问:边界可以为我们创造舒适的人际交往体验,我们可以借助有技巧的沟通来更好地守护边界。现在我有两个延伸思考想请同学们思考:

    1.如果边界过于宽泛,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什么影响?
    2.作为人际互动的另一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合理边界?
    生18:.边界太宽泛,别人可能很容易就会触碰越界,首先自己的心情肯定会常常受到影响,其次别人和我相处也会觉得不自在,会很拘束,生怕哪里不小心又越界得罪我,这样我的人际关系肯定会受影响。
    生19:如果边界太宽泛,感觉别人会对我敬而远之,这样我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生20:换位思考,我不希望别人触碰我的边界,那我肯定也要尊重别人的边界,不要故意去触碰别人的界限,如果不小心越界了,就不要嘴硬,及时说sorry,那对方也会原谅我的无心之失,这样对彼此的人际关系都好。
    教师小结:看来,守护自我边界的前提是边界恰当,过大的边界无法为我们带来安全舒适的互动体验,反而容易造成过度敏感的困扰;而作为人际互动的另一方,我们既要守护自己的边界,也要尊重他人的边界。
【设计意图】借助边界再思考活动,拓宽学生对人际边界的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对待人际边界的恰当态度。

 

(二)课后练习
    请学生回忆一个感到自己边界被触碰的具体事件,也可以参考心灵体操的四个描述,选择一个自己曾经历过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进行扩写;然后参照“理不理”表态法,结合自己的表达习惯,写出新的表态发言,为守护自己的边界做一次演练。

    教师小结: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际边界,如果既能尊重差异,又能坚持自己,那么人际交往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和幸福的体验!让我们一起守护你我边界,共享舒适人际!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回归自身,将课堂所学引入生活实践中,提升边界守护能力。

 

【板书设计】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课基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共性问题和发展阶段背景特点展开设计,选取“当边界被触碰,如何通过恰当沟通维护边界同时不影响人际关系”的现实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选题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思考;借助“转身表态”教育戏剧手法和自制教具“人际舒适度计量器”,使抽象感受具像化,学生能够直观体验到“不同表态方式对人际互动的影响”,发现“被同龄人更容易接受的表态方式”,以真实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在实际授课中,“转身表态”环节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响;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智慧生成与相关理论融合,提炼出守护边界的“理-不-理”表态法,通俗易懂又具有实操性,既深化了学生对沟通技能的认识,又降低了学生课后练习实践的难度,活动目标达成度较高。

 

【参考文献】
[1]拉腊·菲尔丁(Lara E.Fielding).成年人情绪自救手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

[2]何凤婷.消失的TA——如何预防网络沉迷.微信公众号“天河心育在线”,【教研回顾】天河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建设”专题研讨活动(小学,2023.12),2024.01.0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