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藏在创口贴里的“求救信”——小学非自杀性自伤信号识别与互助心理课

                                                            《藏在创口贴里的“求救信”》
                                                ——小学非自杀性自伤信号识别与互助心理课
                                                   董瑾(芜湖市中江小学,安徽芜湖241000)
       【活动理念】
       根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蓝皮书(2023)》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12-18岁)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发生率已达16.9%,女性显著高于男性(2:1)。研究指出,NSSI行为多与情绪调节障碍、社交孤立及家庭功能失调相关,且具有高度隐蔽性觉,学生往往通过身体伤痕、极端语言或异常社交行为释放痛苦信号。本课程以“创口贴”为隐喻,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识别身边同伴的求助信号,掌握基础危机干预技巧,同时增强班级归属感,传递“互助即治愈”的理念。
       本课程设计以多维心理学理论为根基,构建“识别—干预—支持”三位一体理论框架:首先,基于Roberts七阶段危机干预模型,课程通过“侦探任务”等情境模拟活动(如观察身体伤痕、解析情绪动态)触发学生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预警信号的即时识别能力,并依循“建立信任→资源联动→持续追踪”的结构化步骤,强化系统性干预逻辑;社会支持理论贯穿课程设计,通过“小组汇报”“创口贴交换”等班级社群互动,构建“同伴—教师—家庭”三级支持网络(如情感陪伴、危机处理信息共享);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通过右脑主导的非语言干预(如绘制象征治愈的符号、定格表达情绪的肢体雕塑),突破语言防御机制,实现情绪外化与认知重构。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学生能初步识别非自杀性自伤的信号,理解互助的重要性。
       2.学会用观察、倾听和行动支持他人,掌握简单的危机处理方法。
       3.感受同伴互助的温暖,增强班级归属感,形成"不漠视、不恐慌"的干预态度。

     

     【活动准备】
       创口贴若干(包括普通和隐形创口贴)
       彩色笔或马克笔

       情景卡
       PPT课件

 

     

     【活动对象】
       六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消失的创口贴
        师:(举起一张染成淡蓝色的贴纸)同学们,教室里藏着一些“神秘贴纸”,它们被染上了颜色,可能贴在课桌背面、书架缝隙,甚至黑板槽里。限时2分钟,找到它们并带回座位!
      (学生分组搜寻,发现贴有“疼”“累”“害怕”等字样的贴纸)
        师:(故作疑惑)这些贴纸看起来像什么?摸摸看,有黏性但没胶水……
        生1:(仔细观察)老师,这好像是创口贴撕下来的那层纸!我之前贴伤口时见过!
        生2:对!创口贴撕开后,黏的那面贴伤口,剩下的背衬纸就是这样的!
        师:(点头)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问题来了——(举起贴纸)撕下来的创口贴,到底贴到哪里去了?
     (教师PPT展示创口贴上出现“哭泣的脸”“蜷缩的身体”“紧握的拳头”等图片)
       生3:可能贴到伤口上?
       师:是的身体受伤了,会贴上创口贴。
       生3:贴在心里!上次被朋友孤立,我假装不在乎,但心里像扎了刺……
       师:你提到“心里扎了刺”,这种疼和摔破膝盖的疼,哪种更难愈合?
       生3:(思考)身体伤口结痂就好了,但心里的刺会一直隐隐作痛。
       师:如果朋友像你一样“假装不在乎”,你会怎么温柔地撕开他的‘创口贴’?
       生3:我会写张纸条塞他书包:“不开心的话,和我说说吧。”
       师:是的,有些“伤口”肉眼看不见,但它们真实存在。(指向PPT图片)这些“情绪创口贴”可能贴在失眠的夜晚、被误解的瞬间,甚至一句伤人的话里。(展示染红边的“疼”字贴纸)有人用笑掩盖疼,有人用沉默包扎累,这些“隐形伤口”更需要被温柔看见。让我们看看这些消失的创口贴到底出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化“创口贴”,将NSSI议题软化为可探讨的隐喻,降低防御心理;引导学生关联自身经历,为后续共情铺垫。

 

       二、转化:被袖子遮住的求救信号
       师:(PPT展示小圆手臂特写)创口贴在小圆的胳膊,创口贴下藏着什么?小圆用袖子死死捂住伤口,但她的“求救信号”早已藏在日记、涂鸦甚至朋友圈里……
     (一)搜索任务——破译小圆的“创口贴暗语”
       活动规则: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抽取一张情景卡,情景卡上有各种线索(身体信号组、情绪信号组、社交信号组、语言信 号组)。
       每组需完成:
       1.找线索:圈出情景卡给的线索中不对劲的地方。
       2.演反应:演一演应对这张情景卡的“错误做法”和“正确做法”(给好表演内容)。
       3.摆心情:一名组员用动作定格小圆此刻的心情。(拍照)

    

       情景卡1:身体信号组——“奇怪的伤痕”
       学生汇报:
       生4(举线索板):小圆手腕上有好多划痕,她说“被猫抓的”,可小区根本没野猫!(指圆规尖上的红印子)这个圆规可能是她自己划的!
       反应小剧场:
       错误反应:组员A(叉腰瞪眼):“你干嘛划自己?傻不傻啊!”
       正确反应:组员B(轻轻碰她胳膊):“你最近好像不开心,要不要和我聊聊?”
       师提问:哪种话会让小圆更愿意开口?
       生5:我选2,凶巴巴质问会吓到她,先关心她才对!,
       情绪雕塑定格:
       学生蜷缩在椅子上,用双臂紧紧抱住膝盖,头深深埋进臂弯。
       师总结:看到伤口别急着问‘为什么’,先说‘我担心你’,记住:不评价行为,先传递安全感。

    

       情景卡2——“深夜的朋友圈”
       学生汇报:
       生6(展示社交动态截图):小圆半夜两点发朋友圈说“掉进黑洞里了”,配图黑乎乎的!她还对朋友说“我是累赘”!”
       反应小剧场:
       错误反应:组员C(撇嘴):“至于吗?这点小事哭啥!”
       正确反应:组员D(递纸巾):“听起来你真的很难,需要我陪你走走吗?”
       师:嘲笑会让朋友更孤独。怎么听才能让TA安心?
       生7:不打断、不笑话,安静听她说完。
       情绪雕塑定格:
       学生双手捂住耳朵,身体后仰,眼神空洞望向天花板。
       师总结:半夜发emo(难过)动态是求救信号!请告诉对方你会陪伴TA。

      

       情景卡3——“躲起来的小圆”
       学生汇报:
       生8(展示值日表与涂鸦):小圆连续三周没去课后活动,笔记本上画满破碎爱心和锁链小人!(指向目击记录)她总是一个人躲起来。
       反应小剧场:
       错误反应:组员E(大声嘲笑):“天天躲着,装什么忧郁啊!”
       正确反应:组员F(递小纸条):“放学一起去小卖部买贴纸吗?就咱俩。”
       师:怎么帮“躲起来”的朋友?”
       生6:悄悄约她单独玩,不让别人围观。
       情绪雕塑定格:
       学生背对全班站立,双手交叉在胸前。
       师总结:躲着人是“帮帮我”的信号!轻轻靠近比大声喊叫更有用。

 

       情景卡4:语言信号组——“危险的玩笑”
       学生汇报:
       生9(朗读作文片段):“小圆写“疼才能让我清醒”,后半页撕掉了!她还对朋友开玩笑:“我消失了也没人知道吧?”
       反应小剧场:
       错误反应:组员G(嬉笑):“哈哈哈,你要消失?记得把作业留给我抄啊!”
       正确反应:组员H(严肃):“你这样说我很担心!咱们找老师聊聊好吗?”
       师:朋友拿‘消失’开玩笑,该怎么接话?请你告诉TA:这一点都不好笑!你很在乎TA!
       情绪雕塑定格:
       学生左手捂心口,右手伸向空中,表情似笑非笑。
       师总结:拿生命开玩笑是红色警报!必须马上告诉信任的大人——心理老师、班主任,或者打求助电话。
 

       (二)信号雷达——信号大总结
        师:(PPT信号雷达)咱们发现的四类危险信号:
        身体信号:整齐伤口、奇怪借口(如“没猫却说猫抓”)。
        情绪信号:半夜崩溃、说自己“没用”。
        社交信号:躲着所有人、画阴暗涂鸦。
        语言信号:开玩笑想消失、写疼痛日记。
        多个信号同时出现师超级危险的!这时候不能保密,必须告诉老师家长!

 

      (三)染色的贴纸——先爱自己,再帮他人
        师:(亮出染红的手指)刚才捡贴纸的同学,手被染红了吗?
        生10:红了!搓都搓不掉……
        师:这就像朋友的痛苦,有时候会传染给我们。怎么帮人又不累垮自己?
        生11:去大吃一餐,或者找老师聊完,心情好了再去陪朋友。
        师总结:帮助别人不是硬扛!先照顾好自己的心情,你才能成为别人的小太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线索解码—误区拆解—自我投射”三层设计,将危机干预转化为可操作的侦探游戏,既避免议题敏感引发的焦虑,又深化“科学助人”的行动逻辑,为后续“创口贴行动”奠定基础。

 

         三、工作阶段:从“看见”到“治愈”
       (一)行动指南——“我能做什么?”
         师:我们发现了小圆的求救信号,现在要解决最关键的问题——你能说什么、做什么?
       (小组讨论)
        生12:我的方案是:发现朋友划手时,立刻带TA去医务室,叫同学去和老师说一下!”
        师:这就是遇到危机“不独扛”!左手拉住TA,右手牵老师。(板书“求助”)
        生13:可见和她聊点轻松的话题,安慰她。
        师:安慰人时最难的是…忍住不问“为什么”,不问隐私会让她感觉更舒适。(板书“倾听”)
        生9:递纸巾,说“我在这儿陪你”。(板书“陪伴”)
        师:那她要是不让你陪呢?
        生9:那我也不知道了,要不要按她说的做呢?
        师:可以在一定距离内陪陪她,保持安全距离,但持续释放‘我在’的信号。
        生14:在她课本里夹一张‘哭泣许可证’,写‘难过时可以找我换三张纸巾’!”
        师:许可证比单纯说‘别哭’更有力量,因为它赋予哭泣的正当性。
        生15:体育课跑完步,假装多买了一瓶水塞给她!
        师:用假装保护自尊心,这就是隐蔽的温柔。
     

       (二)创可贴行动——互助有力量
         活动规则;每人分发一个空白创口贴,用彩色笔绘制“治愈符号”(如太阳代表希望、握手代表支持),并写下鼓励的 话。
        师:(举起彩笔和空白创可贴)现在请创作你的专属“治愈创口贴”!
        生16:(画闪电符号)闪电能劈开乌云!小圆,你的痛苦会被击碎!
        师:请贴到你们组的线索板上。
      (生贴创口贴。)
        生17:(写“我抽屉里有备用纸巾”)你哭的时候,我随时递纸,不说话只陪着你。
      (生贴创口贴。)
         ……
        师:小圆收到这些创口贴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每组重新定格情绪雕塑。
       (生重新定格雕塑,再次拍照,投映至大屏幕与前面的雕塑进行对比。)
         师总结:帮助有着无穷的力量!有你就是治愈!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支持转化为具体行动(绘画、书写、肢体接触),通过“雕塑重塑”直观展现情感联结的力量,传递“求助即勇敢”的信念。


        四、结束阶段:承诺与联结(5分钟)
        师:(播放轻音乐《夜空中最亮的星》)现在,请每人用“我会……”造句,作为今天的承诺,但注意,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帮助他人。
        生18:我会认真听朋友说话,不随便打断。
        生19:我会在日记本上画笑脸,提醒自己多笑一笑。
        生20:如果发现同学不对劲,我会悄悄告诉老师。
        教师总结:伤口会愈合,困难会过去。记住,痛苦不是羞耻,求助不是软弱。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再黑的夜,也能等到天亮。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营造温暖氛围,用“承诺宣言”强化责任意识,终结于集体归属感的升华。

   

       【活动反思】
       本课以“创口贴”为线索,用剧本杀的形式将敏感议题转化为可探讨的“任务”,学生参与度高,避免了说教感。通过情景分析、涂鸦分析、雕塑扮演等多元活动,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深化了“观察—共情—行动”的学习路径。但本课要特别注意,需提前与心理教师沟通,关注课堂中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部分学生对“自伤”存在认知偏差,后续需通过个案讨论澄清误区。

 

[1]郭雅如,黄云衡,林艳婷,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07):817-822+836.DOI:10.16462/j.cnki.zhjbkz.2021.07.015.
[2]江光荣,于丽霞,郑莺,等.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06):861-873.
 

(本课程是芜湖市教育高层次人才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心育课程的创新研究》课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