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失踪的甄梦》——以剧本杀为载体的高中生涯探索心理课

                                《失踪的甄梦》——以剧本杀为载体的高中生涯探索心理课

                                             吕玫霖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无锡  214000

文章摘要:高三学生最突出的压力源是学业压力,学业表现、未来选择、个人兴趣、目标规划、父母影响及行动力水平是学业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共同对个体产生影响时,往往使个体产生混乱和焦虑,影响未来行动和自我效能感。在常规心理课中,受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影响,学生较少进行自我暴露。通过心理“剧本杀”的设计,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因素以设计好的隐喻故事展示出来,让听故事的人有相对安全的心理距离去思考和谈论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更好的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坦露,帮助学生在独立的心理空间中厘清关键影响因素,及时调整心态及现实中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自我探索;生涯规划;隐喻故事;剧本杀

正文:

学情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E·舒伯(DonaldE.Super)将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高中生正处于探索阶段(15-24岁),关键任务是整合自我概念,并初步做出未来规划。高三年级学生的生涯探索任务是进一步做出生涯决策。对某校高三年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对学业压力进行自由联想后,得到的高频关键词为学业成绩、专业选择、大学选择、未来生活及职业规划。在提及上述子因素时,学生反馈到的核心关键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个人兴趣、目标规划、父母影响及行动力。在高三第一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后,各方压力激增,问题凸显,以生涯探索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将会是一个良好的压力释放出口。

活动理念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心理课堂需要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在表达真实自我感受的时刻仍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不会遭到他人的指责和批判。在个性化表达的主题中,隐喻故事法是一种稳定性较强的教学手段。隐喻故事,就是将事实的真相含蓄的隐藏在故事之中,让听故事的人既能在自己潜意识中感受到故事和现实的联结,在现实层面又不会感受到被冒犯[1]。心理“剧本杀”的设计正是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因素通过设计好的剧本展示出来,克服学生的阻抗心理,让听故事的人有相对安全的心理距离去思考和谈论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更好的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坦露。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响自己学习及努力程度的影响因素,判断各影响因素对自己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分析与故事续写,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因素对自己产生作用的深层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掌握自己发展方向的信心,合理看待影响因素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找到平衡影响因素的方法,并主动尝试在行动中落实该方法。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判断不同影响因素对自己认知尤其是行为的影响,在压力状态下找到自己的发展突破口。
        活动难点:区分积极与消极、可控与不可控的影响因素,找到平衡方法,树立主动决策的发展意识。

活动准备

         1.PPT、一轮二轮搜证信息卡、白纸、黑色水笔。

         2.学生分组围坐,每组6-7人。

活动过程

        一、故事背景
        PPT展示课题名称《失踪的甄梦》,待学生入座后,直接进入到心理剧本杀的情境。
        师:各位同学,欢迎你们来到《失踪的甄梦》心理剧本推理活动的现场。在接下来的推理过程中,你们将化身阿比力侦探的小助理,请全神贯注,认真思考拿到的线索,与阿比力侦探一起解读故事背后的真相。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提醒大家,本次是心理主题的剧本杀,请各位同学仔细体会线索背后的隐喻和意义。
        播放推理前情提要短片:突然有一天,甄梦不见了。有目击者曾见到甄梦失踪前曾分别与四个人有过交谈或争吵,之后甄梦就不见了。

        (一)信息搜集及推理

        第一轮搜证:
        1.小组合作。根据得到的四位“嫌疑人”的信息卡进行讨论,找到最有可能导致甄梦失踪的人,在小组分享环节给出合理理由;若对“案件”有疑问,请在分享环节提问。

        2.小组分享,提炼四位“嫌疑人”的主要信息,并说出本小组的推论或疑问。

师:第一轮信息公开后,同学们能不能提炼一下四个嫌疑人的特点?
生1:i会影响甄梦的喜好,和甄梦的父母有矛盾。

生2:t会讥讽甄梦,自身很厉害,会让甄梦感到焦虑。

生3:a很懒,看起来没有攻击性。

生4:R很神秘,很有实力。

师:就现在的信息来看,大家最怀疑谁?

生1:R老师的嫌疑最大,ta说要甄梦最珍贵的东西,很有可能就是生命。

生2:t的嫌疑大,看起来比其他三个人的实力都强。

生3:信息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信息。

        活动目的:在搜证环节,利用“剧本杀”的形式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故事情节,将影响因素与现实事件相结合,在隐喻故事中以人物形象出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第二轮搜证:
        1.小组合作。根据得到的四位“嫌疑人”的补充信息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甄梦失踪的原因,在小组分享环节给出最终结论;若对“案件”有疑问,请在分享环节提问。

        2.小组分享,请根据两轮搜证得到的信息,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整合成一个合理、可信的故事,解释甄梦失踪的真相,如果“真凶”在这四位“嫌疑人”中,你觉得谁要负主要责任?如果你认为“真凶”另有他人,请给出合理解释。

师:第二轮信息补充完毕,各位同学是否有了新的判断?

生1:我觉得没有人“害”人,甄梦好像是主动离开的。ta好像无法继续面对现在的生活,所以离开了。

生2:我依然选择R老师,最宝贵的到底是什么?而且R老师是掌控一切的人,甄梦是弱势的一方。

生3:我认为甄梦或许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人,四个嫌疑人可能是ta的某种幻想,最珍贵的东西可能不是所谓的生命,或许是梦想或者其他的东西。

师:这位同学几乎已经破解了这次推理的隐喻,下面我们就从心理的视角来重新看待甄梦的失踪案。

        活动目的:在搜证环节,进一步给出甄梦的现实生活线索,将调查结果得出的四大影响因素全部呈现,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影响因素设置信息反转,将注意力从外部因素引到甄梦本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甄梦的真实身份。

        (二)隐喻故事解密

        1.交代隐喻故事背景:两周前,我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写信的同学看起来正因为当下的状态而感到非常苦恼。ta感觉自己对未来有一种无力感,既想要改变,又畏惧改变。如果,甄梦是ta在茫然无措中逐渐消失的梦想……
        2.人物解密:

        3.独立思考:你的“甄梦”还在吗?现实中你是否感受到不同的影响因素施加在你身上的作用?请把自己和影响因素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在纸上画出来,并为其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表示。

师:我们在逐个解密“嫌疑人”身份的时候,我看到同学们都若有所思。在你的纸上,你给这些影响因素的赋予的颜色和形状是什么样的?如果有站起来分享的同学,请分享你觉得安全的部分。

生1:我的甄梦还在,因为我的i是一个很大的金色的星星,我始终相信它在远方闪闪发光,等待着我。我的a是个红色的感叹号,我要提醒自己只有付诸努力才能接近最终的梦想。

师:很坚定、很有力量的答案!现在高三的学习生活你觉得苦吗?

生1:挺辛苦的,不过我还可以坚持。

师:是金色星星给你的力量吗?

生1:是的,我很期待未来的生活。

生2:我的t是个黑色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它带给你的是动力还是压力?

生2:是压力。

师:如果它带给你的压力程度用0—10来计分,0分是完全没有压力,10分是压力很大难以承受,你给这个黑色长方形打几分?

生2:差不多7-8分。

师:是很大的压力感受了,你的i、a和R可以帮你分担一些压力吗?你的画纸上有一个圈,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2:这个圈是R,但是是空的,我也不知道现在身边有哪些资源是我可以去利用的。

师:如果我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觉得可以公开回答的,请继续跟大家分享;如果我的问题是你不希望公开讨论的,请你直接拒绝我。有什么我可以帮得上忙的,你可以课下有时间的时候来跟我聊一聊。现在我们回到上一个问题,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是你为自己制定的,还是也承载了一些他人的期待和寄托?

生2:有我自己的,也有父母的。现在离目标的差距挺大的,所以压力很大。我现在能说的就这样。

师:你做了一次很坦诚的分享,感谢你的分享。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课下可以聊一会。

生3:老师,那甄梦最宝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师:很好的问题。R老师最终也没说到底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也没说甄梦要换的具体是什么。现在请大家来想一想,对高三的你来说,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

生1:自信

生2:成绩

生3:勇气

生4:努力

生5:时间

生6:进步

生7:信息

师:在隐喻故事中,我们说甄梦是需要用什么东西和R老师进行“交换”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交换,我们可以主动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经验、资源。有时候觉得做起来好像有点难,是因为我们没有聚焦到那个最核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最想解决的问题写清楚,写下来,那么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会随之显现。

        活动目的:通过对隐喻故事的解密,明确影响因素及实际作用,以绘画的形式直观进行潜意识的表达:自己和影响因素的大小关系,用以展示力量对比;自己和影响因素的位置关系,用以展示影响程度的对比。在隐喻故事的基础上,采用绘画投射,保证学生自我表达的安全性不被打扰,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觉察。在故事叙说(分享)环节,让学生通过有因果的故事,辨析自身认知、外部影响因素和最终行为结果的关系,觉察自我意识中影响因素对实际行为的影响程度,或发掘其他重要影响因素。

         (三)“阿比力”侦探
        1.概念解读
        解释“阿比力”侦探的含义,引入“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概念,让同学们了解到在生涯困境和生涯行动中存在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即生涯适应力,其核心是让学生获得积极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应变能力,个人对未来的认知模式是此概念的核心要素。
        2.故事续写
        “甄梦”消失了,但是故事没有结束,如果请你为这个故事续写一个你希望看到的结尾,你的故事中,“甄梦”最后还会不会出现呢?如果你可以为故事增加一个新的人物,你会选择增加一个什么因素,新人物具体起到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生1:我会增加一个L,love,家人的关爱会让我更好的应对压力。

生2:我增加一个G,game,增加我的信心(笑)。

生3:我选择f,friend,我的失败固然难过,但朋友的失败会让我欣喜(笑)。

师:朋友的陪伴体现在这种地方是吗?

生3:其实大家一起努力进步挺好的,孤军奋战会感觉有点孤独。

师:与一开始的气氛相比,现在大家都轻松了很多。一开始有同学说R老师看起来很强大,T看起来很厉害,但是最后我们都选择让甄梦回来,所以其实我们也都是隐藏的强者,有这样的勇气,相信大家的“甄梦”都能梦想成真!

        活动目的:通过故事续写,将学生的生涯认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结合,帮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保护性因素,增加学生的信心,并找出接下来行动的方向。

活动反思】 

        “生涯剧本杀”的形式使学生的主动发言次数和思考程度较其它课程明显有提升。在涉及生活化主题的生涯规划课程中,隐喻故事和改良剧本的组合或许可以发挥其意想不到的效能。在实践中,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1.游戏形式的选择和目标的设定。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核心是理性思维的发展,“剧本杀”本身恰巧是一种考验参与者理性思维的游戏模式,匹配度高,且游戏推理的过程和学生倒推自己生涯影响因素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较好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其他课堂内容中,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制定清晰的游戏规则和教学目标,是进行游戏化教学的先决内容。
        2.隐喻故事的收集与制作。好的隐喻故事能让参与者在别人的故事和经历中联系到对自身经验和经历的思考,这是思维的力量。在本堂课的设计中,隐喻故事的作用更像是一个安全的屏障,让同学的内心不会因直接暴露而产生的沉默的阻抗。因此,要写好这个故事,就要在故事的设定和故事的体验感中下好功夫,做好学情分析,收集好关键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红礼.隐喻故事在高中心理课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20):4.DOI:10.3969/j.issn.1671-2684.2017.20.008.

 

备注
1.本研究为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高中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的实践研究”(I/C-c/2021/01)研究成果。
2.作者联系方式: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吕玫霖 作者手机号:15506004101  作者邮箱:almgpppppp@163.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