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特变身计划——高一学生勇敢应对挫折主题心理活动课
亢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0)
活动理念
高一时期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高中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积极探索自我、他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进入高中后,学生一方面要应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还可能面临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生涯规划等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面对一系列的挫折事件,高一学生可能感到迷茫与无助,不懂得如何应对,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因此,引导学生在高一阶段逐渐改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从而在生活中增强对挫折事件的控制感,积极面对挫折。
本节课基于CBT(认知行为疗法)理念,结合“认知三角”,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想法”、“感受”、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合心理剧与《哈利波特》中魔法生物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在挫折情境中,不同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感受及行为的,从而引导学生自发地建立更加积极、有帮助的想法,并探索这些想法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感受及行为的。通过螺旋向上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积极的想法对于应对挫折困境的重要性,实现认知重塑,提高自我效能,降低挫折感受,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认知三角”,理解想法、感受、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积极的想法对于应对挫折的重要性。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挫败情绪和恶性循环的原因有哪些,降低挫折感受,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
3、行为目标:重塑积极的认知模式,用变化的眼光看待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控制感,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到积极的想法对于应对挫折困境的重要性,重塑认知三角,尝试微小的改变,降低挫折感受,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
2、难点: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实现认知重塑,在实践中增强对挫折事件的控制感,提高自我效能,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与困难。
活动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视频教学法、活动练习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魔法视频、心理剧、学案单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过程
01团体热身阶段——我的博格特
一、视频:初识博格特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一场特别的魔法旅程,这次旅途中陪伴大家一起度过的魔法生物是“博格特”,有同学了解它么?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它吧。
PPT播放:介绍《哈利波特》中有关“博格特”的魔法片段。
师:大家看完博格特的视频后,觉得它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呀?
生1:博格特会变成每个人最害怕的东西。
生2:每个人看到的博格特都是不同的,都是大家想要回避的事情。
二、活动:我的博格特
师:大家看到博格特会变成每个人心中最恐怖、最挫败、最担心害怕的困境,邓布利多教授说:每个人都会遇到感到失败的事情,那大家心中的博格特可能是什么呢?请大家在活动单“我的博格特”中描述一个曾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最近发生的一件感到失败、挫折或者想要远离的事情,也可以在旁边画出你觉得你的博格特可能会变成的样子。
学生完成“我的博格特”活动,并举手分享自己的博格特可能会变成什么模样。
生3:这次运动会我跳高没有取得好成绩,两次试跳都成绩不好,感觉很挫败;我的博格特可能会变成跳高的横杆。
生4:上个的月考我的数学没有考好,解析几何的大题几乎都没有做对,感觉自己之前的努力都没有效果;我画的博格特是一个椭圆的题目。
生5:进入高中后,我跟初中的好友没有分到一个班,我们在不同的楼层,平时联系也逐渐减少,我感觉现在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我的博格特可能会变成我们之前一起做的手工。
师:总结同学们常见的博格特的分类——挫折分类:自我认知、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通过大家的互相分享,帮助同学们看到自己并不孤单,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经历不同的失败和挫折。
设计意图
利用魔法视频的博格特介绍和同学们的真实挫折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并不孤单,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和挫折。通过描绘自己的博格特活动,使学生深入思考、感受、写下自己的挫折情境,并为后续的认知重塑做准备。
02团体转换阶段——博格特的饲养
一、心理剧:小张的心事
师:我们看到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博格特,他们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让自己害怕的一面。接下来,有一位勇敢的小伙伴,他想要与大家一起分享他最近的烦恼,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看,他的博格特是什么样子?
PPT播放心理剧视频《小张的心事》
视频内容:小张同学刚刚结束了期中考试,他的数学和物理都没有考好,他感到非常沮丧又难过,进入高一后小张觉得自己已经比初三用功更多了,他甚至放弃了一些周末用来弹琴的时间整理错题,但是成绩依旧很不理想,他有些怀疑自己之前的想法: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么?为什么他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和之前要好的同学比起来成绩差距也在慢慢变大,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方法错了,还是自己原本就不擅长现在的学习?由于挫败的情绪不断累加,小张同学越来越提不起精神学习,当他在遇到题目做不出来的时候,会产生忧虑和焦躁的情绪,也不像之前一样积极拓展,整理问题,晚上的睡眠也不太好。他现在非常的苦恼和犹豫,不知道接下来自己应该要怎么办才好。
师:大家可以一起来发挥想象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猜一猜小张的博格特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分享,并举手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觉得小张的博格特可能是他的数学或者物理老师的样子,因为他担心这些科目考不好。
生2:我们认为博格特可能会变成他的琴,因为他不弹琴后,他变得更难过,他害怕他以后也可能一直没有时间去弹琴放松。
生3:我们组觉得博格特可能会变成小张的考试卷子,因为他害怕考试。
生4:我们觉得他的博格特也可能会变成比他成绩更好的同学,因为他们成绩差距变大,小张可能不想面对他们。
生5:我们觉得他的博格特就是他自己的样子,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慢慢讨厌自己。
生6:我们小组认为博格特可能会是一个时钟,因为小张害怕时间慢慢过去,但是自己完全没有进步。
生7:我们觉得博格特也可能是小张学校的校门,有可能小张会变得害怕去学校,害怕考试。
师:感谢大家丰富的分享,我们会发现,因为每个组的小张想法都不太一样,所以自然而然,最后生成的博格特的样子也差别很大。那么,这些博格特都是怎么慢慢形成的呢?这些让小张感到害怕、挫败的情境背后,可能都隐藏了不同的感受和原因。
二、活动:博格特的饲养
师:下面我们会一起通过一个重要的魔法道具——“认知三角”,来共同探究博格特变大的过程中,到底什么会成为它的养料,让他逐渐生长成为小张恐惧的样子。
师:在PPT中介绍“认知三角”,向同学们讲解三个顶点“想法”、“感受”、“行为”的含义,帮助同学们理解在特定的情境下,想法、感受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一起讨论一下,小张同学在遇到目前的挫折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什么想法呢?这些想法又可能引起他产生了哪些情绪?导致他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请大家小组讨论后填写在活动单——博格特饲养的“认知三角”中。
学生讨论后总结、分享。
生8:小张的想法是:“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么?”、“他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自己不太擅长现在的学习。”
生9:小张还可能想着:“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学习好”、“小张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
生10:小张的消极想法让他产生了焦虑、烦躁、沮丧、悲伤这些负面情绪。
生11:最后小张的行为就是:他不再像之前一样积极拓展、整理问题,晚上的睡眠也不太好。
生12:小张的行为是: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精神学习。
师:像大家讲的一样,面对困难,小张会涌现很多消极的想法和情绪。这些想法又会慢慢累积,逐渐形成了一些消极的行为。这些想要逃避的行为和消极的行为结果,又加剧了小张悲观的想法和情绪,最后变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恶性循环,从而成为饲养博格特变大的养料,让小张更加回避学业、越来越害怕考试。
设计意图
展示心理剧《小张的心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小张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可能有哪些。并通过博格特的饲养活动,结合CBT中认知三角,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们产生挫败情绪和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不同的想法在我们应对挫折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03团体工作阶段——定制“滑稽滑稽”咒语
一、活动:小张“滑稽滑稽”咒语
师:刚刚我们一起利用魔法道具探讨了博格特的生长过程,那大家认为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在认知三角中,大家认为小张可以从哪个部分开始做出一些改变,以便更好地中断博格特的成长,减少小张的恐惧。
生1:我觉得从“想法”开始改变,可以让小张变得更积极乐观一些,这样会减少消极情绪,也会更好地面对困难。
生2:我也觉得可以从“想法”开始,因为小张的想法改变后,由此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自然地中断恐惧的博格特生长。
师:感谢大家的分享,那么大家知道在魔法世界中,巫师们要怎样应对博格特么?
生3:巫师要对博格特念“滑稽滑稽”咒语,同时要想一些开心的,好笑的事情,这样博格特就会发生变化,不再是让自己恐惧的样子。
师:没错,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为小张定制专属于他的“滑稽滑稽”咒语。请大家互相讨论、分享一下:当小张想法进行怎样的改变后,可以引起哪些新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同学们一起制作一个新的“认知三角”,填写在活动单中。
学生讨论分析,并按小组回答。
生4:在我们的“滑稽滑稽”咒语中,小张的想法变成了:“可以再努力试一下,也许下次考试就可能会不一样。”他的感受是:积极的,乐观的。在行为上,小张可能会再去找老师或者同学问问自己不会的题,请大家帮忙解答,之后自己再重新梳理不会的知识内容。
生5:我们组新的“认知三角”中,小张的想法是:“也许是我给自己的目标定的太高了,我要降低期待,慢慢进步。”他的感受是:开心的,满足的。他的行为是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虽然次数不多,但是不会的作业慢慢变少,他可以一步步计划,不像之前一样想要一次性就考好。
生6:我们的“滑稽滑稽”咒语是,小张的想法是“我要学会释放压力,不要自己一个人内耗。”他的情绪是:放松的,平静的。在日常做法中,小张也开始慢慢拾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弹琴,这样他就不像之前一样焦虑,失眠的次数也会减少。
师:十分感谢大家精彩的分享,也感谢大家对于小张的帮助和建议,相信在大家的鼓励下, 小张可以很好地使用“滑稽滑稽”咒语,缓解他对博格特的恐惧,减少学业压力,更加快乐、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活动:我的“滑稽滑稽”咒语
师:最后,大家还记得自己的博格特的样子么,下面也要请大家为自己的博格特定制专属的“滑稽滑稽”咒语,看看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发生哪些变化后,博格特也会发生一些积极的改变。
生7:我之前的博格特也是跟考试有关,我总觉得自己很多物理题目在平时是会做的,但是一但出现在考试中给我就不会了。当我的想法变成:我可以慢慢在考试中更注重自己做题的感受,不要总看时间提醒自己,可能会好一些。
生8:上周的足球班级联赛,我们班输了,我一直很愧疚。我的博格特就是那天比赛的球门,我的想法可以变成:在之后的冬季运动会中,我们班球队可以努力,取得比上次更好的比赛结果。
生9: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目标,总是先想的很好,但是最后又做不到。我之后的认知三角形中行为的部分可以变成:先做一部分自己能立马执行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即使没有完成,但是也不会像现在一样因为过于忧虑而完全停滞下来。
生10:我也是会有很多拖延的习惯,尤其是在假期中,很多事情或者作业都不想要开始完成。我之后可以告诉自己:不要在一开始就想做到完美,做到最好,就算没有完成也没有关系。我至少可以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做起,后面比较繁琐的东西等到简单的任务完成后,可能就会自然延伸出办法去解决。
师:就像同学们分享的想法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博格特。用变化的眼光看待挫折,改变消极的想法,勇敢地尝试微小的变化、抛弃完美主义、增强执行力都可以帮助大家念出“滑稽滑稽”咒语,增强对挫折的控制感,积极地面对困难。
设计意图
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教师借助“滑稽滑稽”咒语的使用特性,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积极的认知三角。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微小变化,结合自身经验,用变化的眼光看待挫折。降低挫折感受,重塑积极的认知模式,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
04团体结束阶段
播放视频:余华老师的对话采访视频——《人生台词是由我们决定的》。
视频简介:余华老师认为:“既然剧情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那么台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一点是:把自己的台词说好就够了。因为既然剧情已经无法把握了,那你就说好你自己的台词。因为有时候,台词也会改变剧情。当我们说了自己的台词后,剧情就变了,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会改变剧情的!”
师:在这次魔法旅程的最后,老师想用邓布利多教授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堂:
“尽管有许多事情超出我们的掌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希望大家敢于正视自己,勇敢地尝试改变,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远比我们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
设计意图
通过余华老师的采访表明,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和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勇敢地做出选择和改变。
活动反思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源于当前流行的魔法世界(《哈利波特》)话题。在课程初步设计中,我发现高一学生虽然在学业和生活中存在一些挫折与不适应的情境,但学生不太想要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引入了魔法生物“博格特”和心理剧“小张的心事”,希望能帮助学生将挫折情境具象化,并通过后续的认知重塑自然地生成更加积极、乐观的想法,勇敢地面对挫折与挑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环节间层层递进。首先是热身阶段,通过《哈利波特》中关于博格特的魔法视频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并不孤单,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和挫折。随后在团体转换环节和团体工作环节,通过心理剧《小张的心事》,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认知三角”,认识到不同的想法在我们面对挫折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接着再借助“滑稽滑稽”咒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变化的眼光看待挫折,重塑积极的自我认知。最终在总结环节加强学生尝试做出改变的信心。
本节课的亮点和特色在于创新性地融合魔法元素与心理剧,使课堂富有新意,并以体验和情景式教学法带动学习进程。借助心理剧《小张的心事》作为常见的挫折情境,帮助高中生解决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不足的是,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心理剧环节没有现场让学生参与表演,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仅停留在了呈现感受上。此外,在引导学生理解“认知三角”时,许多学生一开始会很难理解想法与情绪之间的区别,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更加简单、生动的表达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保罗·斯托茨. 逆商[M]. 石盼盼,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林柳希. 用成长型思维看挫折——初中生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3):36-3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关心教育视角下高中生学习情感投入研究》(编号:C-c/2021/02/119)成果。
作者简介:亢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13581611305,kang123j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