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假如担忧有形状 ——表达性艺术辅导在高中生情绪管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假如担忧有形状

         ——表达性艺术辅导在高中生情绪管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刘江慧(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上海 201600)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辅导,情绪管理,高中生

【活动理念】

        韦恩·戴尔在《你的误区》中谈到:忧虑是社会流行病,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来处理它们。在大环境背景下,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有着一些日常的担忧,担忧内容涉及学校和学习、同伴交往、亲子关系等。担忧作为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之一,影响他们身心健康。高一的学生从初中校园过渡到紧张的高中校园生活,他们伴随着身份角色的转变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更加容易被担忧情绪困扰,比如担心着各个学科作业完不成,担心考试考不好,担心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担心和好朋友吵架无法和好等。

        本课着眼于帮助学生察觉并接纳担忧的存在,用表达性艺术辅导的形式,让学生用直观又相对安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情绪。通过心理剧的演绎,学生能重新审视担忧,拥有改变的力量,采取有效行动来应对担忧。

【活动目标】

1、通过呈现课前调查结果,明白担忧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情绪体验。

2、通过心理绘画外化担忧,察觉担忧的存在,分析担忧的影响。

3、通过心理剧的演绎,感受担忧带来的情绪体验,并发展出有效应对担忧的策略。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明白担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察觉并接纳担忧的存在。

难点:在觉察担忧的基础上,发展出有效应对担忧的策略。

【活动方法】

绘画心理辅导,小组讨论,问卷调查,角色扮演

【活动准备】

活动材料:白色纸袋每人一个,彩笔6套每组一套,石头若干,教学课件(包含图片素材)。

课前准备:邀请239名高一的学生,请他们用纸和笔写下自己近期担忧的事件,并且进行结果统计,结果显示高一学生担忧事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第一学习担忧(考试考不好),第二关系担忧(担心与老师、家人、朋友关系),第三健康担忧(涉及睡眠、身体),第四信心担忧(做不好、没实力),第五未来担忧(选科分班、工作职业)。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互动导入主题

师:在课堂开始之前,我们先玩一个互动的小游戏,我们邀请三位同学各抽取一张图片,同学对于抽到的图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回答。(1)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2)作画者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3)作画者心情如何?

生1:第一幅图中,我看到了一朵悲伤的云,蓝色的云朵上面有数学的英文Math。我觉得作画者可能在学习数学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感觉他被数学折磨的快崩溃了。

生2:第二幅图中,我看到了有一个粉色的“想”字,旁边是萦绕在脑海中很多想法,“为什么还是做不好”“他会不会这样想”“怎么办呀”等。我感觉作画者在PUA自己,他可能有点烦躁,也有点难受。

生3:第三幅图中,我看到了一个小人代表着“我”,然后小人底下的那个影子,然后变成了一个如影随形的小恶魔。作画者可能经历了不好的事情,想要摆脱但是还没成功,导致心情不是很好。

师:这三张图片让你联想到哪种情绪?

生:焦虑,紧张,不安,担心,迷茫……

师: 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说明这三张图片的来源,这些图片来自于请高一的学生画下他们脑海中自己担忧的样子。之所以选择这三张图片,也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我们担忧的一些特点。担忧其实是一连串充满负面感情色彩、比较难以控制的想法和画面。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或生活中,担忧可能很调皮,会时不时跑出来干扰你,有时候它的出现可能会让你的生活失控,感到烦恼不已。今天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来和自己内心的“担忧”进行一场对话。

(设计意图:在热身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引出课堂主题担忧。)

二、学生的担忧事件

师:在了解担忧是什么之后,我们也会很好奇,作为高一学生的我们可能会因为什么事情而感觉到忧虑,为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呢,老师邀请239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邀请他们用纸写下最近感到担忧的事情,放到准备好的担忧袋子里面,并进行结果统计。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猜一猜,哪些事件可能被写下放进袋子里面?

生1:我觉得可能有数学考试没考好,或者是上课被点名了。

生2:可能有晚上作业完不成,熬夜写作业,睡眠不足。

师:谢谢同学们的分享,我们来揭晓一下调查结果(词频图形式呈现结果)。高一学生担忧事件包括:担心作业太多写不完,担心数学题做不出,担心英语默写,担心老师找谈话,担心与家长闹矛盾,担心和好朋友分开等等。那不知道在同学们写的担忧事件当中,你们认为什么事件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

生:考试成绩。(异口同声)

师:大家其实猜的很对,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个事件一共出现了67次,在所有的事件中跟学习有关的担忧事件是出现了97次。通过这个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担忧在同学们当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担忧。

(设计意图:明白担忧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情绪体验。)

三、绘制我的担忧形状

(一)我的担忧袋子

师:现在回到同学们自己身上,请拿出抽屉里面的白色纸袋,回忆开学以来让你感到担忧的事情。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担忧袋子,袋子里面可能装了什么?我又感觉担忧像什么?

生1: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这种感觉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我周围。

生2:我会担忧自己的社交问题,担心交不到朋友。这种感受像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

生3:我担心英语默写默不出,一直重默。一直困在一件事情里出不来的感觉,就像是被玻璃瓶罩困住了。

 师:刚刚听了同学们的分享,有觉得像乌云笼罩,也有觉得像被玻璃罩困住,还有的像石头压在心上。不管哪个担忧事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和担忧待在一起时,那种沉重而又无力的感觉。在老师看来,担忧的感觉也像是一块块石头,虽然每一块都不足以造成太大的伤害,但累积起来却能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力。

(二)假如担忧有形状

师: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担忧给你或沉重或无力的感受,定格在你和担忧相处的场景中,如果用一台照相机咔嚓一下,照片中的它会长成什么样子?请你在自己的白色袋子上画出担忧的形状。请你画一画,假如担忧有形状,他会是什么模样,是什么颜色?有没有眼睛鼻子嘴巴?

学生完成绘画之后,邀请学生互动分享白色纸袋上的作品:(1)外貌:它长什么样子? (2)行动:它会什么时间和地点出来捣乱?对于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3)应对:它冒出来之后,你会做些什么?

生4:我的担忧主要采用两个色调,我觉得蓝色就是比较伤心,黑色的话也比较压抑。主要是在题目做不出来,考试考得差和父母吵架,以及自己就是会各种被否定的时候会有这种情绪。

师:你刚刚说了好几个事件,不知道哪一个是目前你最想要谈论的事件。

生4:他最近一次出现是在我考得不好时。

师:那当考得不好的时候,他的出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4:他让我经常会去想到他,可能很多时候都在思考他。然后也会影响到睡眠,还有就是上课和写作业的心情。

师:他好像在方方面面对你有一些影响,在受到他影响之后,你通常会做些什么?

生4:我会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分析,然后制定些计划,看能不能有所提升来缓解一下自己的担忧。

师:最近一次担忧的出现好像反映你很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另外我们发现,你在这个担忧之下好像也不是处于一种手足无措的状态,相反你会进行分析,积极采取行动。

 

 

生5:我画了一个坐着的小人代表我,担忧在我的身后正在融化,融化成水落在地上。在小人的上方是天空,天空中有一个太阳,但是被厚厚的雾给遮住了。

师:担忧他什么时候会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生5:可能当我感到孤独的时候。

师:当你孤独的时候,它冒出来之后,你会做些什么?

生5:我一般会坐着什么都不干,然后思考,在脑海中回顾让我担忧的事情,分析我为什么会这样。

师:听起来你很有自我反思能力,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探索。在你画的场景中,我看到,虽然有着厚厚的雾遮住了阳光,但是太阳依然是存在的,我们也相信你的生活总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生6:我的担忧是一个人,但又不是一个人,就像我画的那样,他有着英语老师的红头发,戴着数学老师的眼镜,穿着班主任的衬衫,有一只和语文老师相似的手,另一只手里拿着英语老师的重默本。

师:不知道这个担忧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

生6:因为有时候老师会很严厉,当我被老师们批评的时候,他会出现让我感觉到害怕。

师:看起来你的担忧形象融合了很多这个老师的元素,不知道在它冒出来之后,你通常会做些什么?

生6:我会进行一个自我反思,接着可能会更加认真的去学习。

 

 

小结过渡:刚刚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担忧的形状,大家的担忧形状各异,各具特色。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担忧都会有自己的样子,那么和担忧在一起的我们又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我们通过担忧小剧场一起来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借助外化技术用心理绘画的形式,察觉担忧的存在,分析担忧的影响。)

四、寻找担忧应对方法

(一)进入担忧小剧场

师:我们邀请上一个分享过的同学成为我们担忧小剧场的主角,请你拿着自己的担忧袋子来到讲台前面,主角所在小组成员成为替身,替身任务是帮主角说出:当担忧来临时,主角在头脑中可能冒出来的想法。每一个替身完成任务之后请往主角的担忧袋子里面放入一块石头。

(二)担忧小剧场演绎

主角拿着自己的担忧袋子,坐在讲台中央。

替身1:老师又批评我了,我该怎么回答老师呢?(把第一块石头放入担忧袋子)

替身2:老师上课的时候,我都不敢回答问题了,我该怎么解决呢?(把第二块石头放入担忧袋子)

替身3:老师又说我了,他会不会记很久呢?(把第三块石头放入担忧袋子)

替身4:单词又没背,又要找老师重默,怎么办?(把第四块石头放入担忧袋子)

替身5:完蛋了,语文PPT还没有做,我该怎么应对张老师?(把第五块石头放入担忧袋子)

替身6:上课写作业时被老师发现了,我该怎么做?(把第六块石头放入担忧袋子)

师:好的,现在我们石头越来越重了,现在请我们六位替身在同一时间,重复刚刚说过的主角头脑中的想法。替身围着主角,不停在他耳边重复刚刚说过的担忧想法。

师:我注意到主角双手捂住耳朵,把头越埋越低了,我们来采访一下主角,问问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主角:老师,我的压力太大,感觉周围一群的压力在围着我,向我吼,让我喘不过气。

师:我想请问一位替身,我们的主角他一直拿着这个重重袋子,去学习和生活,可能会发生什么?

替身6:他可能会觉得很压抑,如果调节不好,甚至还可能被压垮。

师:谢谢大家的参与,感谢替身和主角共同呈现了一场生动精彩的表演。替身可以先回到座位上,主角依然留在台上。

(三)观众任务

师:剧场演绎告一段落了,主角的生活还是在继续的,主角不能一直如此压抑沉重的生活,我们肯定要帮一帮他。接下来交给观众一个任务:请你们帮一帮主角,当担忧袋子快满的时候,他可以怎么办?观众每想到一个办法之后,主角觉得方法适合自己,就从担忧袋子里面拿出石头。

观众1:如果害怕单词找老师需要重默,可以下次提前背诵一下,食堂吃饭排队的时候背两个单词,课间操时候背两个单词,积少成多(主角选择拿出石头)。

师:这位同学分享了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借鉴周围人的经验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观众2:我觉得老师们都挺好的,或许可以他们多沟通一下,跟老师多请教请教题目,他们也会帮你提高成绩,这样的话,大家一起进步,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了(主角选择拿出石头)。

师:其实老师跟主角的目的是一样的,我们其实都希望自己成绩好,那为了同时达到这个目标,怎么能让压力转化成动力,主动跟老师沟通确实是一个方法,也能让老师看到你为学习付出的努力。

观众3:我觉得主角可以大声喊出来,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再不行就去心理老师聊一聊(主角选择拿出石头)。

师:这位观众建议先用宣泄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另外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寻求帮助,这是很有智慧的表现。接下来,我想请问主角,拿掉一部分石头之后,和之前相比较感受有变化吗?

主角:感觉轻松了很多。

(设计意图:进行心理剧的演绎,通过主角和替身的内心活动,感受担忧带来的情绪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出有效应对担忧的策略。)

五、总结升华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刚才每一位同学们都画了属于自己担忧的形状,现在参考主角的经历,回看自己的担忧。请大家思考,在担忧面前,我们可以尝试的一小步调整是什么呢?我们请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担忧形象进行调整,一会我们邀请同学来分享调整之后的作品。

生5:我改动的地方是,首先加了一个梯子,梯子代表着在担忧状态下我的改变,还有我画了一个拥抱太阳的自己,这是希望自己能暖和起来。另外,加上了一句话“在隆冬,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我希望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师:在你的作品里面,梯子引领着你,穿过厚厚的雾霾,来到了太阳旁边,这时候你也感到了温暖。不知道在你孤独,感到寒冷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方式让自己暖和一些?

生5:和朋友一起聊天吧,这样做会提醒我,我不是一个人。

 

 

师:同学们,课堂的最后我想用这幅画结尾,这也是来自于我们高一同学的一幅作品,他用这幅画诠释了他对于担忧的理解,他把担忧画成一个沙漏。当担忧到来的时候,他可能会感觉无力,沙漏就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但是他也明白这个沙漏的存在其实在提醒着他:上面满了,需要落下。

    同学们也许都会有疲惫无力的时候,这时你需要去卸下一些重量才能轻松前行。你在卸下重量的同时,这些重量也可以堆积成你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从而给你的成长助力。不管怎样,希望大家面对担忧的时候,能够从担忧手中,去夺回你对于生活的控制权,做手边能够确定的事情。哪怕只是浅浅的一小步,也会带来很不一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总结升华)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课中,鼓励学生通过自由绘画,将自己的担忧情绪外化成一张张图画,在课堂之中学生们呈现出各色各样的担忧形状,整体的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借用图画方式更能够消除学生的防御,从而在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之下,去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担忧情绪。此外,绘画本身也是在表达和抒发情绪,在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通过观赏其他人的作品,也能促进学生之间情感共鸣。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觉察担忧的基础上,学生能发展出有效应对担忧的策略。相比于讲授情绪调节策略,学生之间碰触出的应对办法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本节课借用心理剧技术,在角色互动之中寻找担忧之下的应对方式。心理剧中把石头象征成一个个沉重的担忧想法,袋子象征着头脑的容量,借此比喻传达给学生:有时候担忧的想法会不受控制地占据我们脑海,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采取行动来减少它带给我们的沉重感,去夺回自己对于生活的控制权。

参考资料:

[1]戴尔.你的误区[M].崔京瑞,王南,译.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林荣茂,严由伟,唐向东,等.青少年担忧倾向性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3]沈之菲,等.自发与创造:中小学表达性艺术辅导理论与操作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通讯地址:上海市松江区银泽路118弄1-23号8号楼1楼心理办公室

邮编:201600

联系人电话:18178945028

邮箱:2770316195@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