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峰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
【教学背景】
本课选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健康教育》高一年级教材第九课,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发展的主题。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是亲密需要,人际交往的愿望强烈,对友谊有着迫切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接纳、理解、爱与尊重,同时不失去自我,不突破界限过度侵入他人边界,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因缺失人际交往的边界感而致使同学矛盾发生甚至友谊破裂的案例屡见不鲜。明确人际界限,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对他们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际交往的距离、两个维度、白金法则,理解突破界限可能给人际关系带来危害。
2.掌握人际交往中关心他人的注意事项,培养人际交往中恰当表达关心的能力。
3.培养人际交往中尊重、关心对方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平等和支持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交往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同学(朋友)之间的关心需有界限,进而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恰当表达关心的方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觉察和把握人际界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刺猬效应视频等)、心语盒子、小纸条若干。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体验式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存在界限,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出课堂主题。
2.刺猬效应,促进感知:
教师:美国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特曼曾提出了“心理边界”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这种界限用于区别自我、保护自尊,从而保持社交心理舒适。作为高中生的我们需要把握人际交往的合适界限与距离,不然就会像两只小刺猬一样,“靠”得太近“刺”痛彼此。
播放“刺猬效应”科普视频。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又称“距离法则”,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适度的距离,这样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设计意图:呈现不同场景下,亲密度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学生表达关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合理的想法,懂得朋友之间关心需要有界限,并尊重和关注他人的界限,通过《刺猬效应》视频,了解关心越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加深学生感知度。
二、朋辈观照——剖析关心不越界(15分钟)
教师:我们刚才通过同学们精彩的角色扮演,感知到人际交往中关心“界限”重要性,那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让人不舒服的“关心”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环节:
(1)我随音乐忆往昔: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回忆你曾经因为不合适的“关心”引发的故事:那是什么时间?那在什么地方?你们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或TA不舒服?......
(2)小组合作列因由:拿出课前发放的小纸条,小组内交流,罗列出你们人际交往中因同伴超越了自己界限而令自己不愉快的情况,例如,背后探听你的秘密。各小组写好之后,折起纸条,放入讲台中间的“心语盒子”。
(3)心语漂流求建议:收齐后,老师混合摇匀。请各小组随机抽取小纸条,小组拿到纸条之后,讨论:
①在这些情形中,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对待这种情形?
②针对此类事件你有何想法或者建议?
学生1:我觉得关心前应该首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学生2:关心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应该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学生3:每个人的情况和接受程度不一样,我们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讨论发言,与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我们既要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人说明自己的界限,也要了解他人的界限。付出关心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明确人际界限:界限清楚意味着关心他人时,知道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应当做的。
②尊重对方的需要和想法:当希望表达自己的关心时,首先要明确对方的需要,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过度照顾是不恰当的关心方式,可能对双方都会造成伤害。
③力所能及并保持独立:关心别人不能失去自我,无需刻意讨好,也不必过分勉强。需要明白哪些是自己能做到的,哪些是做不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表达自己的体验,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觉察自己的界限和对方的界限,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对人际界限的认识。
三、提升促进——拓展关心不越界(8分钟)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以讲授法向大家拓展两个人际交往的法则:
(1)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要从了解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运用我们的智慧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轻松、舒畅。也就是学会真正了解别人,然后以他们期待的方式对待他们,而非我们自以为好的方式。
(2)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正如《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要懂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人际交往中关心界限的问题,明确了关心他人时的注意方式,最后两个法则也为我们交往提供了参考。相信同学们收获也很大,课后可以和朋友、老师以及爸爸妈妈分享交流,探讨彼此真正需要的关心。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最后,拓展一些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丰富认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改进沟通方式,也是教师对学生们的建议和忠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扮演案例中角色,体验真实情境,促使其参与度提升以获得具体的心理感受。此外,朋辈间进行自我回忆和分享因“关心”而引发的经历,以随机匿名的形式“漂流”至各个小组,进行思维碰撞,倾听多元声音,寻求同龄人间的共识。以他人之“镜”,观照自我,促进青少年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人际边界。
可改进之处:如若时间允许,“心语漂流”环节,可以以叙事疗法的观点续写自我故事,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寻找更巧妙的人际冲突化解之道。
作者:孙国峰,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秀山东路413号(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
电话:15371958011
邮箱:343555879@qq.com
课堂PPT等教学素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F0GbkOSgkpj8P9j0RXXqg?pwd=fi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