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听见唠叨,看见爱 ——六年级亲子关系的活动设计

活动背景

日常心理咨询中,六年级学生多次提到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经常拿自己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只关心学习成绩等,尤其提到父母太唠叨让人受不了。钟志农教授曾提到:小学高段,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渴望自主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此时,父母发觉孩子与自己渐去渐远,内心不免倍感焦虑,于是他们(特别是母亲)往往采用说教、唠叨的办法来加强对孩子的掌控,结果引起孩子的厌烦和反感。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突出地表现为“唠叨—反唠叨”的矛盾。

由于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面的事情,在成年人的权威面前,尤其是唠叨情境下,孩子往往就是被动的接受,孩子显得特别的无力。所以心理课堂让孩子听父母唠叨产生一些情绪时,按下暂停键,通过肢体动作看到彼此的感受及需要,尤其意识到自己在这当中的力量非常重要。

活动理念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自我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在平时我们与父母沟通中接受到的只是言语行动上所传达的表面意思,但是彼此内心更深层次想要表达的观点、期待、渴望等等都是我们没有感受到的,而冲突往往就是由这些表面所引起的。因此,理解父母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期待,其实我们在探索和父母的相处之道时,也是一次探索自我的过程,也是在一步步深入了解自己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以及自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中只选取六年级学生比较好理解的情绪,想法和期望。

人际沟通三原则:7 38 55。7%是文字,38%是语音语调,55%是肢体语言。所以有时候通过肢体语言,可以看到更多信息。

教育戏剧中的定格画面就是让参与者自己用身体或者一组参与者用身体创作出一副静止的、没有声音的画面。它就像摁下了录像机的暂停键,让画面定格。静止的画面,学生更能够去感受肢体动作下的感受,需要等。

活动目标

1认识定格画面,知晓父母唠叨背后的需要,认识自己是有能力的个体。

2感受不同身体姿态下的不同情绪体验,通过调整自己的状态,获得积极的家庭感受,促进亲子关系更和谐美好。

3主动去理解父母,懂得在唠叨面前,按下暂停键,去看见需要和目标。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定格,角色扮演理解父母,去看见需要和目标。

难点:面对父母的唠叨,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个体。

活动方式

讲授法,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

活动准备

学习单,分组场景条,角色抽签条,两个小娃娃,信封8个

活动思路

导入:观看唠叨视频

展开:定格初体验

深入:定格现实画面(看见需要);定格理想画面(看见目标)

升华:理想画面中的我(看见我的力量)

结束:小结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唠叨视频 (5分钟)

老师:各位同学,请带着两个问题来看接下来的视频。1视频中的孩子经历了什么?2如果你是当中的孩子,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视频《小孩不笨2》; 父母,奶奶轮流唠叨孩子的场景。

学生回答感受

老师小结:确实经历了很多唠叨,有烦躁也有无奈。唠叨就是不断地重复让人不满意的事情,例如不停地要求、不停地提醒、不停地抱怨批评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唠叨吧。

板书:听见唠叨

设计意图:通过电影画面里唠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展开:定格初体验

1活动一 吐槽大会(3分钟)

老师提问:你们生活中都经历过一些什么唠叨啊?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吐槽一下:

我的家人很唠叨,经常说:           。(一句话)

学生分享(预设)经常说作业写完了没有?经常说怎么又在玩手机?经常说你看别人家谁谁谁谁,怎么怎么样。

老师小结:看样子,大家都经历了非常多的唠叨场景,对唠叨深有体会啊。

设计意图:通过吐槽大会,宣泄唠叨带来的情绪,唤醒同学们的情绪感受,同时感受原来同伴们的家里都会有很多唠叨的时候。

2活动二 定格画面初体验(3分钟)

老师提问:面对唠叨,我们的情绪怎么样?

学生分享

老师:可能是烦躁、生气、无奈、紧张、害怕。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拍照定格活动。通过表情,身体姿态把一些情绪感受表达出来。当我说,当我说123开始,然后大家把五个情绪表达出来。我们进行五连拍定格。

学生活动:全体起立,完成五连拍。

老师小结:让参与者用身体创作出一副静止的、没有声音的画面,它就像摁下了录像机的暂停键,就是画面定格。(拿出两个小娃娃示意)这个画面中通过表情,身体姿态表达了相关的情绪。通过距离远近,位置高低、表情,身体姿态定格,来反映我们的情绪感受,体现成员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画面定格,并领会定格中包含的元素和信息。

三、深入:定格唠叨

1活动三 定格唠叨的现实画面

(1)排练及呈现(5分钟)

六人一组,孩子、父母、讨论者,呈现父母唠叨的场景,每个人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用距离,位置高低,表情,肢体动作来表示当时的场景,可以是任何动作。当父母唠叨完后(1句台词),定格画面30秒钟。(练习排练4分钟,呈现30s)

场景一:“作业写完了吗”

场景二:“又在玩手机”

场景三:“还不去洗澡”

场景四:“你多吃点菜啊”

全班在自己小组位置定格画面(黑板呈现倒计时30秒,老师用手机拍下各组画面)

(2)填表(3分钟)

本组呈现的画面中,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填表:

(  )场景

画面中(姿态,表情······)

情绪

想法

期望

 

父母

 

 

 

 

 

 

 

 

 

 

 

 

 

 

(3)选组定格(10分钟)

选一组形象生动的画面,到讲台前面来呈现。(关灯关窗帘,留下讲台前的一盏灯,营造舞台效果)

老师提问:这个画面中,你观察到各自的肢体动作是怎么样的?彼此的情绪,想法和期望是什么?

扮演学生分享,台下同学分享。

(注意追问)

老师小结:刚刚同学们分享,看到关于手机的唠叨场景中,父母的情绪除了生气愤怒,还有管教不听的无奈、以及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挫败,通过扮演者和各位观众,大家还发现了对孩子学业的焦虑和担心。那被唠叨的我们,很烦躁,很无奈,也有担心,害怕父母对我们失望。这些情绪,大家感受得非常细致,这些情绪背后是父母的生命想法和期待呢?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平衡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他们期望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健康生活。我们的情绪背后是期望父母可以理解我们学习辛苦,需要放松,也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自由。

学生根据大家的分享,完善补充自己的表格。

板书:看见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定格画面,去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更好的理解对方。

2活动四 定格唠叨的理想画面(5分钟)

老师提问:既然大家看到刚刚这个画面,大家都不太满意,那么家里每个人希望的理想画面是怎么样的呢?请你描述一下,在玩手机这个情景下,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是怎么样的呢?

台下学生分享,台上扮演者自己调整定格一个理想的画面,并分享调整的原因

老师小结:大家看这一家人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更近了。表情什么变化?更柔和了。动作怎么样?更友好了。这些肢体动作背后,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的希望和目标是什么?

    学生分享(预设)家庭和睦,美好和谐

板书:看见共同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理想的定格画面,发现亲子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美好轻松的家庭氛围。

四、升华:理想画面中的我(5分钟)

1老师提问:假设自己是场景里的孩子,你打算怎么摆放自己的空间位置,身体姿态,面部表情。

    学生分享

2老师提问:在自己经历过的唠叨场景中,想想要实现理想的画面,我要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我的期望是什么?写在学习单上。

学生分享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做的还有这么多,先做好作业再玩手机,看到父母开始唠叨,赶紧帮忙做家务,倒茶端水,赶紧帮忙辅导弟弟妹妹写作业······面对父母的唠叨,不仅仅被动接受,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可以改变这个场景的走向和结局。

板书:看见我的力量

设计意图:看见唠叨场景中,作为学生可以做的很多小事,通过这些小事发现“我”的力量。

五、结束(2分钟)

板书:看见爱

老师小结:唠叨在我们身边非常常见,我们不光要听见唠叨,还要看见唠叨背后有些什么,有彼此的需要和期望;有共同的目标;有我的大大的力量,唠叨背后是爱。

课后作业: 角色换一换,回家扮演父母,家长扮演孩子,来完成一个定格画面。并记录父母和孩子的情绪,想法和期望。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更加深刻的去体会父母的情绪和需要,更好的理解父母。

 

活动反思:

准备设计亲子关系主题的活动时,进行学情调查,大部分学生觉得亲子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自己很难决定,也很难改变,也想过和父母好好沟通,但是父母基本听不进去孩子说什么。所以孩子们希望父母可以学学心理学的课程,所以对于亲子关系,孩子是被动和无力的。改善和提升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的活动设计中,选取该阶段最常见的唠叨场景中,如何更好的去理解父母,彼此的情绪,想法和期望是什么?以及意识到学生自己的力量,成为本节活动课着力点。

设计活动时,看到了四川达州中学白东老师,一堂课《心灵的距离》,在高中阶段用雕塑的形式呈现家庭的人际冲突,重塑和谐家庭关系。由此想到小学阶段也可以借鉴这种活动形式中的肢体动作呈现。依据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沟通的7-38-55法则,教育戏剧的定格,从肢体动作,表情中去发现唠叨背后的信息,是学生容易去体验和发现的。

从学生上课的状态来看,全员参与,积极投入,认真体验。从各个环节来看,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导入和展开部分,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深入部分,活动组织稍微有些乱,但定格画面的小组,想法,感受和需要都表达出来了。在理想定格部分,在充分观察和思考后,自然而然引出共同的目标。在理想定格中的我,孩子们提到幽默化唠叨,管好自己等,可以挖掘更多孩子们的力量,充分感觉在唠叨面前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及课例:

1 戴佳玲,心理雕塑技术在高中心理课堂的实践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9):474.

2 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第二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

3 白东,四川省达州中学,《心灵的距离——我塑我家》

4 杨阳团队,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心理教研组《如何面对爱的唠叨》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