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不做易爆的“小气球” 再修改

不做易爆的“小气球”
【活动理念】
大卫库伯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学习是由具体体验、反思、形成抽象概念、行动实验,再回到具体体验的一个循环过程。本课正是从中找到理论支持,利用吹气球游戏,贯穿整堂课,引领学生探索自己的情绪,反思相同事件情绪却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事件、情绪和解释之间的联系,总结出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情绪的方法。最后仍旧通过小气球游戏使情绪变化“可视化”,增强学生情绪自控的信心。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形成概念,然后指导自己的行为,最后形成自己的经验。
【活动对象分析】
本堂课受教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说是小学生,称他们为初中预备生更为贴切:融合了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好奇幼稚和初中生的敏感偏执、矛盾纠结。他们对人对事非常敏感,有强烈的情绪体验,但缺乏宽慰的能力。在各种情绪体验中,尤以愤怒情绪最为强烈,会对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活动对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准备】心理剧视频、小气球、ppt课件、水彩笔,白纸等。
课前宣布心理健康辅导课的几点约定:畅所欲言、尊重倾听、保守秘密。
课前分组:班级分为6~8组,组长由学生自行推举,对组长的要求:字迹端正、大方,及时分发学习材料,并在自由讨论和总结时做好监督、协调工作。
【活动方法】体验 谈话  讨论 反思 共情、倾听、情感反应等心理咨询技术
【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理解每个人都会生气,但是坏脾气会伤人伤己;了解事件不会引起人的情绪,对事件的解释,才引起我们的情绪,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
体验对不同事件的愤怒程度。通过换个角度看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减轻愤怒情绪,体验随之而来的轻松,增强自我调控情绪的信心。
观察自己生气时“气”的程度和相应的行为(即对“愤怒”情绪进行评价),学会通过换个角度看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减轻愤怒情绪。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对事件的解释引起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事件本身。帮助学生试着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或情绪的程度。
难点:虽然每个人都会生气,但如何让这种情绪在课堂内“可视化”的体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内体验这种情绪,而不仅仅通过回忆,想象让学生去感受,这是本课的难点。
【活动过程】
一、暖身阶段:引入课题(5分钟)
1.游戏,吹气球(一)
师:请组长拿出信封1,分发给每个组员一个气球,让我们来玩一个吹气球的游戏。
游戏规则:在规定时间内,吹得最大的三名同学当场能得到一份小礼物,没有吹大的、吹爆的学生则要打扫教室,吹得小的同学搬桌子椅子。
2.引出课题“小气球”
这是一个不公平游戏,因为老师人为地把一些气球扎破了。因此学生会马上反馈:
吹爆的学生:老师我的气球吹爆了。
吹不大的学生:老师,我的气球是破的。
教师采访2名吹破气球,嚷得很大声的同学:所以你觉得这个游戏……?
生:这个游戏不公平,设计的不合理。
师:当我们遇到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事件时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生气、愤怒。
师:既然是游戏,就应该是公平合理的,可是刚才的游戏,它设计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所以同学们心里有气是正常的!其实啊,我们每个人心里就住着一只小气球。(教师板贴课题“小气球”。)
师:刚才的事件中,你给自己的生气愤怒打分,是多少呢?有点生气—25°;相当生气—50°;非常生气—75°;气炸了—100°,你可以是30°,也可以是50°。(教师板贴愤怒计)
生:我25°。
生:我40°。
师:看来相同的事件, 愤怒程度是不一样呢。
(教师板贴一个大大的“?”)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不公平的游戏设计,让学生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
二、转换阶段:体验情绪(10分钟)
1.游戏,吹气球(二)
师:对相同的事件,我们生气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老师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事情会让我们生气和愤怒。
请组长拿出信封2,分发给每个组员一个气球。老师每说一件事,你们按照生气程度吹:不生气—不吹;有点生气—吹一口气;相当生气或非常生气—吹两口气。让我们体验各种事件下的愤怒情绪吧。
2.老师读完“事件”,指导学生把气球扎好,放在气球盒里。
设计意图:“生气事件”是课前通过调查而来,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对事件的生气程度通过气球“可视化”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事件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工作阶段:理性提炼,指导练习(20分钟)
本阶段围绕大气球和小气球展开各项活动
(一)围绕大气球展开活动
1.找到最大的气球,询问吹气员的想法和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班级中哪个气球最大吧。
(老师板贴图片“大气球”)
师问吹最大气球的学生:你看你的气球是班级中最大,可见这些事件让你非常生气,那哪件让你最生气呢?
生:妈妈总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
师:你能说的具体点吗?
生:有一次我语文考了90分,妈妈觉得我考的不好。她说汪丹(我们妈妈朋友的孩子)考了95呢,都是我平时不够努力的缘故。
师:那你觉得自己平时努力吗?
生:我已经很努力,她却一直看不到。
师:所以妈妈误解了你。当妈妈那样说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她一点也不理解我,我觉得她根本就不爱我。
师:想到这点,你就非常生气了。你给当时的愤怒值打分,你觉得有多少?
生:100°。
师:老师站在你的旁边也能感受你的愤怒呢。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还原事件,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绪状态。通过分享当时的想法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地认识到事件,对事件的解释和情绪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深入共情并总结经常生气的危害
教师共情:其实你已经很努力了,你想要学习更优秀,让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对吗?
学生点头。
师:可是妈妈没有看到你的努力,总拿你和别人比,还觉得别的孩子很优秀。所以你认为妈妈不理解你,不爱你:这是你对这件事的解释,是吗?
学生在此点头。
师继续释义:因此你非常生气,简直要气炸了。
学生深表同意。
老师给她一个理解的拍肩或者拥抱: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你坦诚的分享。但经常性的生气愤怒,就像这只易爆的小气球,(教师板贴“易爆的”),会有很多危害。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教师板贴“影响身体健康、危害人际关系、危害社会安全”)
(二)围绕小气球展开活动
师:经常生气危害大,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气球很小(老师板贴图片“小气球”)
。让我们听听吹得小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教师找到最小的气球,询问吹气员的想法和感受。
师:刚才的同学说,妈妈总是拿她和别的同学比,她都要气炸了。如果是你,你是否也是一样的感受?
生:我也会生气,但是不会气炸了。
师:那你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打几分?
生:30°。有点生气吧。
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我还需要更努力的一点。
师:那你平时努力吗?
生:还行吧。
师:当妈妈那样说你时,你会觉得妈妈不理解你,不爱你吗?
生:不会。因为她爱我所以才希望我成绩比别的同学好。
师:你的意思她爱你,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对?
生:是的。
师:面对老妈把你和别的孩子作比较,你给出的解释是,她是爱我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对。所以你才没有那么生气,是吗?
生:是的。
师:谢谢你的分享。
(三)围绕“?”展开活动
1.引出“合理情绪法”
师:相同事件,对比两个气球的大小,为什么两个人生气程度不一样?
老师把矛头指向大大的“?”。
生: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
师:说的真好。也就是两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解释不同,所以情绪不同。
教师把板贴“?”换一个面,出现“解释”一词。
老师引出合理情绪法(老师板贴“合理情绪法”)并释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事情本身不会让我们产生情绪,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引起了我们的情绪。同一件事,解释和看法不同,情绪或者情绪程度当然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在刚才的游戏中,相同的事件,有的同学的气球快要爆了,有的还很小。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我们生气和愤怒值自然也就小了。(教师板贴“换个角度看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让我们来试一试。
2.椅子间的对话,换个角度看问题
老师拉来两把椅子,再次邀请吹气球很大的同学。老师和同学各自入座。
师:刚才你说到妈妈不理解你,不爱你时,非常生气,老师都能感受到你的伤心和愤怒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色互换,我变成了“你”,你变成“妈妈”,让我们来听听各自的心声好吗?
生点点头。
师:我们换一下座位,使我们更好的融入角色。
师生互换座位。
师:现在我就是***(该生的名字),你就是……?
生:我妈妈。
师:妈妈,我觉得你一点都不爱我。
生:我怎么会不爱你呢。
师:你说说看哪里爱我?
生:我每天给你做早饭,每天送你上学,辅导你作业……。
师:可是你总是说汪丹很优秀。总是说我不好。我觉得你的眼里就只有汪丹,你就喜欢汪丹,如果汪丹是你的女儿就好了。
生:我是希望你向她学习,像她一样优秀。
师:你是不是觉得如果汪丹是你的孩子就好了?她那么优秀。
生:怎么会呢?你永远是妈妈最爱的孩子。
学生情绪激动。
老师示意交换椅子,平复学生的情绪:通过刚才椅子间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妈妈是爱我的。
老师代入妈妈角色
师:现在妈妈就坐在你对面,你会对妈妈说什么?
生:妈妈,我爱你。
师:你能这样想,妈妈很高兴。妈妈把你和汪丹比,是拿她来激励你,希望你像她一样优秀,但是妈妈忽略了你的感受,没想到你会这样生气。那以后你希望妈妈怎么做?
生:妈妈,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希望你不要把我和汪丹比较。
师:可是你有的时候作业确实比较马虎。
生:我会努力改正的。
师:相信妈妈听到你这样说也会很欣慰的。
教师跳出妈妈的角色总结:如果下次妈妈再拿你和别人比较的话,可以推心置腹和妈妈讲,就像今天这样说:妈妈,我知道你希望我更优秀,不过能不能不要总是拿我和汪丹比,你这样说,我真的很难过,觉得你都不爱我了。学习上我会努力的,请你相信我。
学生点点头表示接受。
师:现在再来测一下自己的愤怒值是多少度?
生:一点都不生气了。
设计意图:椅子间的对话其实就是角色扮演,通过椅子使角色具象化了,更有代入感。通过老师追问,层层推进,转变学生对事件的解释,降低学生的愤怒值。
3.转变角度,重新解释“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事件”,降低自己的愤怒值。
师:有时转变角度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可以试着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给出新的解释。现在, 请你根据表格说一说:
最让我生气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
我原来的想法:_______________。我的愤怒值:__________。
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我的愤怒值: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步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学生的分享,对比气球的大小,我们顺理成章地引出合理情绪法。理论变得形象和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是,心理健康辅导课不能止于理论学习,而要指导我们的生活,因此又回到“生气事件”,通过角色扮演,重新给出合理解释。这种“螺旋上升”的体验式学习法,使得知识层永远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阶段:检验升华(5分钟)
1.再次拿出小气球,实践检验真理。
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气球,老师再来读一遍事件,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个方法:换个角度看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如果那件事你已经不像刚才那么生气了,你就放掉一些气。
2.学生分享感受,特别是吹得最大的学生现在的感受和想法,最后教师总结不做易爆的“小气球”。(板贴“不做”)
设计意图:结束阶段是整堂课的升华,让学生重温“生气事件”,看一看刚才的愤怒情绪是否减轻,通过放气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增强了他们克服“坏脾气”的信心。
 
 
【课堂点评】
这堂课无论从课堂氛围,学生投入状态还是教师的控场引导,都是很成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活动以体验为主,在体验中生成经验,总结出方法。
2.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咨询中倾听、共情等技巧,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情绪。
3.活动环节紧密相扣。每一个游戏的设计都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下一个环节又引领新的体验和领悟。整个活动设计呈螺旋向上的状态,层层递进的,又环环相扣。
4.活动聚焦学生的现实问题,在体验、分享、合作中,生成性地解决学生问题。现场生成的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冷静地做出准确的判断,还需要教师有优秀的控场能力,使引导不露痕迹又掌控全局。
 
注:本堂课在宁波市第十三届小学心理健康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特等奖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