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数字迷雾中的自我赋能之旅——认知行为疗法运用于初二学生手机沉迷行为的个案辅导
作者:徐月娇 嵊州市剡湖街道中心学校 312400
文章摘要:以一例沉迷手机网游的初二学生为例,心理教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个案发生背景、当前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分析,形成个案概念化,以此确定辅导目标与计划,通过评估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和巩固性会谈对来访进行辅导干预,降低来访使用手机的频率,改善了其不良行为。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沉迷手机;个案辅导
正文:
一、个案概况
(一)来访基本信息
小A(化名),男,14岁,汉族,本省本市人,家中独子,初二学生,173-175cm,体型较瘦,进辅导室当天穿着深色牛仔裤,白色短袖T恤,肤色相对暗沉,刚开始情绪较低落。表达能力尚可,愿诉说自身情况,有沟通欲望。
(二)既往史与来访原因
小A自述小学读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从初中开始,自己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走神,成绩不佳,后因基础巩固不牢固,一直很难跟上老师进度,从七年级下学期同学邀请他玩手机网游开始,每天晚上都会玩游戏,八年级上学期因班主任老师多次与监护人沟通,管理尚严,游戏时间有所减少,近期监护人忙于工作,管教欠缺,小A玩游戏时间显有增加,后因在数学课上睡觉被告知班主任,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找其谈话,谈话期间,小A拒绝沟通,因此班主任联系心理老师,预约心理辅导,希望心理老师对其手机沉迷行为进行引导与干预。
(三)个人成长史
小A自小与外公外婆居住,六年级时外祖父母因身患疾病相继去世,后被送到父母身边一起生活,但母亲经常不回家。七年级时来访在抽屉里发现父母的离婚证,才知道父母已离异的真相,后母亲搬离本市,在隔壁县区工厂工作,为普通工人。来访与父亲共同生活,父亲亦是普通工人,平时常加班。来访自述,父亲的姐姐常责备其不懂事,要求他需更体贴父亲,自我反思,自强自立。
认知行为疗法中,对来访问题的认知概念化是辅导的基础,充分的概念化旨在于特定的理论框架内解释来访的问题,其中包括来访的个人史、让来访功能失调的对于自己的不良信念和对于他人的不良信念、来访不稳定的情绪和来访的行为问题。通过整理形成来访的个案概念化,理清来访问题是什么,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面对该问题,才能使心理辅导有效地进行。
图1 小A的问题示意图
(一)当前问题
1.手机成瘾
2.上课睡觉
3.与班主任拒绝沟通
4.亲密关系缺失,与家人沟通不良
5.自信心不足
(二)辅导目标
1.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2.增加自信心,改变学习态度
3.掌握新的情绪调节方法
4.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增加自控力
咨询计划:搜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手机网瘾评估,建立新的情绪调节方式,帮助来访寻找新的自身资源,接纳自我。
(一)评估性会谈
搜集资料、与小 A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进行初步评估和个案概念化。本阶段运用倾听、观察、提问、共情、积极关注、内容反应、情感反应等技术了解和收集小 A 的相关信息,包括成长经历、社会支持、认知水平及优势资源等。且在心理辅导之初就向小 A 介绍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表明心理咨询不是直接帮助来访解决问题,而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此外心理教师向小A解释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与方式,简单通过其自身的具体事件解释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一起确定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的时间、次数。
(二)咨询性会谈
1.表达情绪
来访的早年经历让其存有很多负面情绪,而来访的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并未教授于他表达情绪的方式和正视情绪的方法,心理教师运用具像化技术让来访倾诉并描述出早年的境遇对自己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真实感受,让其直面自己的情绪,教授来访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以下是运用具像化技术,让来访直面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
师:你刚刚说看到他们的离婚证,当时的感受非常难受,但很难描述,如果这种感受用一些具体的事物表述的话,你会用什么比喻呢?比如有的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到的束缚比作是一个常见的铁笼,而自己就像是关在里面的小鸟,想出去又不知道怎么飞出去。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小A:我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在海上游泳,我找不到岸边在哪里,天还飘着小雨,淋在我身上,我又泡在水里,我不知道此时我应该朝着什么方向游,想放弃,又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而且我似乎又好像能预料到,天会下雨,可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又很难过,觉得自己很倒霉,为什么此刻正在经历这些的人是我呢?
师:你描述非常的详细和形象,从你的语言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你的绝望和无奈,这个时候你能干些什么可以让自己舒服一点呢?
小A:我不知道,毕竟我尝试过了,可是我怎么游都游不到岸边。
师: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可以帮助你,你希望他怎么做呢?
小A:我希望他能给我一个游泳圈,有了游泳圈,我可能会好受一点。
师:别人具体怎么做,可以算是给你一个游泳圈呢?
小A:主动关心我,能够倾听我的想法,能够支持我吧。
来访在情绪表达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需求,能够主动诉说自己需要怎样的帮助,咨访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心理辅导的进行。
2.增加改变动机
来访主动说出,自己玩手机是因为觉得真实生活没有意义,因为空虚感让自己去游戏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在手机组团游戏中感觉自己被需要的感受。这种行为模式让小A在那段突然遭遇变故并且手足无措的生活中找到一根救命稻草,转移了注意力并且缓解了自己痛苦的情绪,却也让小 A 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对自己失去信心。心理教师在这个阶段通过对小 A 进行一系列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进一步帮助小 A意识到自己利用玩手机而回避现实这样的策略是无效的,且让其发现自己为这无效的策略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又利用代价收益技术,让小A感受到相信自己虽然暂时还赶不上别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比现在的成绩进步很多的想法对自己带来的好处与结果,从而增加小 A 进行改变的动机。
以下是运用代价收益技术,增加来访的行为改变动机:
师:你说你现在的学习已经和别人比落下太多了,你不相信自己能赶上他们是吗?
小A:是的。
师:那我们换一个想法来比较一下,如果你觉得你可以在学习上赶上他们,会怎么样呢?
小A:那我可能会争分夺秒地学习。
师: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事实上结果会怎么样?
小A:可能即使我争分夺秒地学习,考试还是会和以前一样,考不好。
师:你相信自己赶不上别人,有什么好处?
小A:那我就不会努力之后再次对自己失望。
师:嗯,还有吗?
小A:我也不用花时间去努力学习,反正也赶不上别人。
师:那相信自己赶不上别人,有什么坏处呢?
小A:我会对自己绝望,我会认为自己可能天生比别人差。
师:“可能我现在还暂时赶不上别人,但我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找到新的学习方法后,能够比现在的成绩进步很多”这个想法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小A:我可能会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差,可能我爸爸他们会对我很惊讶。
师:还有吗?
小A:我自己可能也会更有自信吧。
师:听上去这个想法给你带来的好处有很多,那相信这个想法有什么坏处吗?
小A:我可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些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是否真的有效。
心理教师把这两个想法总结成一张表格,让小A对比两个想法的收益和代价,让他从中选择一个想法来相信。
小A:看上去好像第二个想法会对我更好一些。
想法 | 收益 | 代价 |
旧想法:我赶不上别人 | 不会再次失望;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对自己绝望,认为自己天生比不过别人 |
新想法:我暂时赶不上别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比现在的成绩进步很多 | 更有自信;爸爸会对我的进步惊讶;看到希望 | 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表1 代价收益技术会谈记录表
3.发现自动思维并修正
在前期与来访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发现小A有较多与现实偏差的自动思维,因此在这个阶段,心理教师选择运用自动思维监控表(三栏表)帮助来访认识到自己的自动思维,并评价这些自动思维,再通过控辩方技术修正来访的自动思维,找到替代思维。本次辅导结束时布置了上述书写三栏表的家庭作业,频率为一天一次。以下是其中一张小A自己填写的自动思维监控表:
情境 | 自动思维 | 情绪 |
是什么现实的事情或意识到的事情导致当前的情绪? | 1.有什么思维/意向? 2.自动思维相信程度是多少? | 1.体验到的情绪是什么? 2.情绪强烈是多少? |
课上睡觉被老师批判 | 1.老师觉得我没必要在学校 2.同学会看不起我 (70%) | 失落、羞愧,尴尬,烦躁(80%) |
我问妈妈要钱被拒绝了 | 1.妈妈觉得我是累赘 2.妈妈不爱我 3.我是多余的 (60%) | 沮丧、痛苦,伤心(80%) |
玩手机玩到了十二点半 | 1.明天上课又要困了 2.我控制力太差了 3.我没救了 (70%) | 痛苦,后悔,心烦(70%) |
表2 小A填写的自动思维监控表
以下是运用控辩方技术,修正来访的自动思维:
师:你觉得自己脑子笨,能力不足,那么支持你能力不足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小A:我每门课考试成绩都很差。
师:还有呢?
小A:其他同学考的都比我好。
师:还有其他证据支持你能力不足这个想法吗?
小A:目前想不到别的了。
师:如果支持相反的想法“你的能力比别人强或者你的能力与他人相当”,你能找到什么证据?
小A:有其他人之前夸我反应很快,动作很灵敏。
师:谁夸你?在什么时候夸过你?
小A:科学老师,有一次我们去实验室做实验,那个实验我很快就做成功了。
师:还有其他证据支持你的能力比他人强或者他人相当吗?
小A:社会考试成绩其实也没有很差,因为我们班主任是社会老师,他的每节课我都至少能做到不睡觉,成绩也不是特别差。
师:还有其他证据吗?
小A:想不起来了。
师:我们综合控方和辩方的证据,你看我们得出什么样的想法更符合实际?你既有自己能力不足的证据,也有能力与他人相当的证据,那么怎样看待自己更客观,更准确呢?
小A:我可能既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能力很强。我该怎么形容呢?
师:你认为“我目前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不能说明我没有能力”这个说法会不会更符合实际?
小A点头表示同意。
4.改变行为
在此阶段,心理教师与来访共同商议如何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增加学习时间与效率:(1)手机使用时间从每日四小时降为每日两小时以内,并使用“行为记录表”对手机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2)针对上课睡觉行为,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小A在课上的表现与情况。(3)对每日的学习内容进行详细计划,学习时间精确至几时几分,学习内容详细到课本与作业本页码,完成事项在计划表中打勾。经过多次修正来访的自动思维,来访对自己的认知有所改变,但尚未完全相信替代性思维,因此该阶段教师循序渐进地采用行为实验技术和行为表演技术,增加来访的行动力,以促进来访的自我改变。在此阶段,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多次组织家校会谈,家长与教师共同讨论如何在学校和家中为来访建立更适合改变手机成瘾行为的环境,期间来访父亲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增加对孩子的陪伴。
(三)巩固性访谈
简要回顾前面11次咨询过程并对咨询要点进行总结,鼓励小 A 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练习咨询中用到的相关方法,熟练运用并形成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来取代旧的模式。在巩固性会谈中心理教师了解了咨询的效果,并以此避免来访的分离焦虑,也便于来访因问题行为反复而能及时求助。
(一)辅导效果
学生自评:近期情绪相对稳定,在学习上的专注力有所提升,每日手机使用时间已降至一小时左右,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高,自动思维监控表内的内容逐日降低,在学校与同学的沟通时间增加,同伴关系有所改进。来访给予此次心理辅导的评价分值为9分(10分制)。
他评:班主任观察发现来访近期暂无出现课上睡觉的行为,来访寻求任课老师解答作业的次数有所增加,在校表现尚可。小A父亲反馈,来访近期与他的争吵次数减少,更愿意进行沟通,使用手机频次明显减少。
(二)辅导反思
心理辅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教师需避免因自身性格而导致过度期待心理咨询有所进展,心理辅导进程太快容易让来访感受到压力,导致脱落率的提升。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咨访关系贯穿始终,不仅在前期需要注重资访关系的建立,直到心理辅导结束,都应合理维护咨访关系。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家庭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仅靠每周的咨询时间是有限的,而来访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干预与修正,因此心理辅导不只是处理来访的问题,而是授人以渔,让来访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助人自助,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让来访发现自己的能力,练习步骤与技能,让他们在离开心理教师后也能长期保持自己情绪和目标行为的稳定。
【参考文献】
地址:嵊州市剡湖街道里坂村407号剡湖街道中心学校 312400 15258061025 7827238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