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概况
小飞,14岁,初二男生,身高1.75米,体格健壮,校篮球队主力队员,担任班级体育委员。学业成绩中等偏上,性格外向,在同学中颇具号召力。然而,自疫情后线上学习阶段起,小飞逐渐沉迷手机游戏,与母亲爆发激烈冲突。母亲为全职主妇,长期将生活重心放在小飞的教育上,对其学习、作息、社交实施严格管控;父亲从事销售工作,早出晚归,极少参与家庭事务。
问题表现
1.情绪行为异常:小飞常因手机使用问题与母亲争吵,情绪失控时大吼大叫,甚至摔门离家,深夜独自外出骑行至凌晨;
2.拒学行为加剧:频繁迟到、请假,在校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
3.家庭关系紧张:母亲因教育挫败陷入焦虑,多次情绪崩溃;父亲指责母亲“溺爱纵容”,夫妻关系疏离。
家庭背景
母亲:43岁,全职主妇,将自我价值感完全寄托于子女教育。日常对小飞生活细节(如穿衣、饮食、作业时间)事无巨细地干预,常用“我为你牺牲这么多”等语言施压;
父亲:45岁,工作繁忙,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席,仅在冲突激化时批评妻子“不会教孩子”;
姐姐:17岁,高三学生,性格文静,学业优异,母亲常以姐姐为榜样对比小飞,加剧其逆反心理。
二、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青春期自主需求受抑:小飞处于心理“断乳期”,渴望独立决策与自我管理,但母亲的高控制剥夺其自主空间。例如,母亲每日严格规定作业完成时间,甚至干涉其与队友的社交活动,导致小飞通过拒学、深夜外出等行为表达反抗。
2.情绪调节能力不足:长期的压抑与冲突使小飞习得“爆发式宣泄”的应对模式。心理评估显示,其焦虑量表(SAS)得分为62分(中度焦虑),自述“只有大吼大叫才能让妈妈停下唠叨”。
3.电子产品依赖的逃避机制:手机游戏成为小飞暂时逃离家庭高压的“避风港”。他坦言:“在游戏里,我能自己决定怎么打,赢了有人夸,不像在家做什么都被否定。”
(二)家庭因素
1.控制型教养模式的桎梏:母亲通过“监控式养育”维持对家庭的掌控感,根源在于自身的不安全感与价值缺失。例如,她拒绝小飞参与周末篮球集训,担心“打球影响学习”,实则害怕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
2.父亲角色缺位与家庭同盟断裂:父亲长期以“赚钱养家”为由回避教育责任,夫妻缺乏有效沟通,形成“母亲孤军奋战—父亲批评指责—孩子行为失控”的恶性循环。
3.无效沟通与情感忽视:家庭对话以指责、说教为主,缺乏共情与倾听。小飞曾尝试表达“希望自己安排学习时间”,但母亲回应“你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三、辅导目标
1.短期目标(1-4周):
缓解小飞的焦虑情绪,减少深夜外出行为;
建立安全的咨询关系,帮助小飞识别并表达内心需求;
疏导母亲的情绪压力,减少家庭冲突频率。
2.中期目标(5-8周):
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增强父亲参与,建立“父母同盟”;
帮助母亲减少控制行为,学习“放手”策略;
提升小飞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恢复规律作息。
3.长期目标(9-12周):
小飞稳定返校,重建学习信心与校园归属感;
家庭形成“尊重边界、情感支持”的新型互动模式;
父母持续践行科学养育方法,预防问题复发。
四、辅导过程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通过探索家庭互动模式、揭示未满足的深层需求以及挖掘家庭资源,促进系统的积极转变。本案例中,心理教师结合原生家庭图分析、冰山理论解读以及资源视角激活,分阶段介入小飞的家庭系统,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阶段:情绪疏导与关系建立(1-2周)
个体咨询:
首次面谈中,小飞蜷缩在沙发角落,反复摆弄手机,回避眼神接触。心理教师采用人本主义疗法,以“你今天想聊什么?”开放式提问打破僵局。小飞逐渐敞开心扉:“我妈永远觉得我不够好……我考了班级前十,她说‘姐姐当年可是年级前三’;我打球获奖,她说‘这有什么用?’。”心理教师通过共情技术回应:“听起来,你努力取得成绩,却很少被真正认可,这一定很委屈。”
随着信任关系建立,小飞开始描述深夜外出的心理动机:“街上没人认识我,我可以大声唱歌,不用听我妈唠叨。但看到妈妈哭,我又觉得自己很混蛋……”心理教师引导其绘制冰山图,探索行为背后的渴望:“当你摔门离开时,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小飞沉默后回答:“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傀儡……我也需要被信任。”“愤怒像冰山的表面,底下藏着对自主权的渴望,对吗?”小飞点头:“我就想自己决定几点睡、和谁打球。”
家庭初步介入:
同期,心理教师约谈母亲。母亲初次见面时眼眶红肿,紧握纸巾哽咽:“我付出全部心血,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恨……”心理教师并未急于指导方法,而是共情其困境:“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还得不到丈夫支持,真的太不容易了。”母亲情绪释放后,心理教师引导其关注小飞的积极面:“您提到他担任体委很负责,校队教练也夸他有领导力,这些闪光点是否被忽视了?”母亲若有所思:“是啊,我好像总盯着他的问题……”
第二阶段:家庭系统评估与需求解读(3-4周)
联合家庭访谈:
首次全家参与咨询时,父亲频繁看表,表现出焦躁:“老师,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心理教师以“家庭雕塑”技术呈现互动模式:要求母亲站到椅子上“俯视”小飞,父亲则退至墙角。小飞喊道:“这就是我家!我妈高高在上指挥,我爸像局外人!”父亲闻言一怔,沉默后坦言:“我确实没尽到责任。”
需求澄清与重构:
心理教师邀请母亲描述其成长经历。母亲回忆道:“我父亲重男轻女,总说‘女儿读书没用’,我拼命考第一,就为证明自己不比弟弟差。”心理教师引导母亲绘制原生家庭关系图。
角色:母亲(幼年)→ 弟弟(被偏爱)→ 父亲(严厉否定)→ 母亲(通过优秀获取关注);
情感模式:高竞争、低价值感→ 过度补偿→ 控制型养育。
母亲恍然大悟:“原来我对小飞的严格,是怕他像我一样不被认可……可我复制了父亲的否定,却以为这是爱。”
联结当前家庭互动:
通过对比母亲原生家庭图与小飞家庭的互动模式,心理教师指出:“您将童年未被满足的‘被认可需求’转化为对小飞的高期待,但这种模式反而让小飞感受到被否定,就像您曾经一样。”母亲含泪点头:“我终于明白,我的爱里藏着过去的伤。”母亲开始觉察代际传递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为后续改变奠定认知基础。
第三阶段:激活资源视角,重构家庭互动(5-8周)
1. 识别个体资源
小飞的优势:运动天赋(校篮球队主力)、责任感(班级体委)、领导力(同伴信服)。
母亲的资源:强烈的责任感、学习意愿(主动参与家长学校)。
父亲的资源:行动力(销售工作的高效沟通)、潜在的情感连接需求。
心理教师通过“资源清单”技术,邀请全家罗列彼此优点。小飞惊讶于父亲写下“儿子打球时的专注让我骄傲”,父亲则发现母亲“每天早起做早餐的坚持”。
2.设计资源驱动的干预
篮球作为情感媒介:父亲承诺每周陪小飞训练,并担任校队比赛“后勤队长”。一次赛后,父亲感叹:“原来除了成绩,儿子在球场上的拼劲更让我感动。”
母亲的角色转换:利用其组织能力,母亲成为家长学校“共读小组”组长,从“控制者”变为“学习者”和“支持者”。
家庭新仪式建立:每周日定为“家庭亲子时光”,成员轮流策划活动(如骑行、观影),强化合作与欢乐体验。
3. 重构沟通模式:
一致性沟通训练:家庭成员学习萨提亚的“一致性沟通”技术,即同时关注自我、他人和情境。例如,母亲将“你怎么又玩手机!”改为“我担心长时间游戏影响你休息,我们能否商量一个时间表?”
家庭会议制度化:每月一次家庭会议,使用“发言权杖”(仅持杖者可发言),确保每人需求被倾听。
效果:小飞的深夜外出行为从每周4次降至1次,父亲参与家庭活动频率提升,母亲逐渐减少控制性语言。
第四阶段:巩固成效与家校协同(9-12周)
校园支持系统激活:
班主任在班级中赋予小飞更多职责,如策划运动会开幕式;校篮球队教练公开宣布:“队长位置留给小飞,但需要全勤训练。”这些举措强化了小飞的归属感,其出勤率从60%提升至90%。
家庭随访与强化:
心理教师通过微信专班群实时指导。某日,母亲因小飞考试退步焦虑,在群内求助:“要不要收他手机?”心理教师建议:“先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而非直接惩罚。”母亲反馈:“小飞自己定了复习计划,说下次会努力。”
五、辅导反思
1.成功经验
情绪优先原则:初期聚焦情绪疏导而非行为矫正,为后续干预奠定信任基础;
家校资源整合:班主任、教练等多角色介入,形成“支持网”增强小飞的自我效能感;
家庭系统视角:通过揭示母亲控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推动根本性改变。
2.改进空间
父亲初期参与度低,若提前设计“父子专属任务”,可更快打破疏离感;
个案周期较长,未来可尝试融入短期焦点技术,提升干预效率。
3.专业启示
家庭是一个系统,表象的问题仅是微小一角,唯有潜入深处,触碰渴望,激活资源,才能托起生命的完整。小飞一家从“控制-反抗”的僵局走向“合作-成长”的新生,印证了萨提亚的核心信念:每个家庭都拥有改变的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唤醒它们。
[1] 丁艳芬. 青少年厌学拒学现象的心理学理解及家庭支持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4):78-80.
[2] 刘亮. 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M].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20.
注:本文系2024年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课题《家校社网一体化视域下初中家长学校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FZ2024SZ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