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教”到“对话”
——中职班级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心理对策
王培培(怀远职业技术学校 ,蚌埠 233400)
摘要:聚焦中职班级德育工作,深入剖析当前德育存在的“说教”倾向,包括 “一言堂” 式班会、“虚假接受”现象及师生权力对抗等典型问题表现。运用自我决定理论等心理学理论进行归因分析,揭示强制说教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冲突。引入对话哲学与支持性心理学理论,揭示了“对话式德育”的理论基础。从师生对话、同伴对话、自我对话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班级对话德育体系的实践路径,并对“对话式德育”的边界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为中职班级德育工作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促进中职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班级;德育工作;说教;对话式德育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中职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使命。然而,当前中职班级德育工作存在种种问题,尤为突出的是“说教倾向”,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德育实效性。深入剖析这一困境,是推动中职德育改革创新的关键。
一、中职班级德育的“说教”倾向
(一)典型问题表现
1.“一言堂” 式班会
在中职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班会作为重要的德育阵地,常常沦为班主任的“一言堂”。即班主任占据主导地位,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倾听,参与率极低。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使得班会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2.“虚假接受” 现象
学生在面对班主任的说教时,表面上表现出服从的态度,甚至会当众作出承诺,但在实际行为中却并未将这些道德要求内化。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反映出传统说教式德育未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难以引导学生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
3.师生权力对抗
传统的德育方式往往带有较强的强制性,班主任将德育要求以命令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容易引发师生之间的权力对抗[1]。学生对这种 “控制型” 的管理方式会产生本能的抗拒,出现故意违纪、消极抵制等逆反行为。例如,当班主任严格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时,部分学生不仅不遵守规定,还故意在课堂上公然玩手机,以此来表达对班主任管理方式的不满。这种师生之间的权力对抗,不仅破坏了班级的和谐氛围,使得德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原因分析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具有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求[2]。在传统的 “说教式” 德育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严重忽视,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班主任的教导,无法参与到德育过程的决策和实践中,这使得学生的自主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由于德育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学生难以在德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胜任感需求也无法实现。此外,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生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归属感也难以建立。因此,学生对德育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职学生,其权威认知具有独特的特点[3]。他们不再盲目服从权威,而是开始对权威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控制型”的管理方式有着本能的抗拒。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采用强制、命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与青少年的权威认知特点相违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德育工作陷入困境。
综上,中职班级德育的“说教倾向”,源于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需求的脱节。唯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探索更贴合实际的德育路径,才能突破困境,提升中职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对话式德育”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中职班级德育工作的“说教”倾向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德育转型迫在眉睫。对话式德育以其平等、互动的特性,为中职班级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心理学理论基础,为对话式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升德育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对话哲学思想
马丁・布伯的 “我 - 你” 关系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真诚的对话关系[4]。在中职班级德育中,这一理论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是“我 - 他” 关系,教师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进行单向的知识和道德传递。而“我 - 你” 关系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这种对话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弗莱雷的 “提问式教育” 主张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模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5]。在中职班级德育中,运用“提问式教育”可以重构德育话语权。在对话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话语权威,而是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构建道德认知。例如,在进行“网络道德” 教育时,教师可以提出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当看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网络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的主观世界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情感、价值和自我实现。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是人本主义共情技术的重要体现[6]。在中职班级德育工作中,教师可尝试运用 “无条件积极关注”,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无论学生的行为表现如何,都给予充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进而更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和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建构起来的[7]。在中职班级德育工作中,教师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观点,通过语言互动帮助学生建构道德认知。其中,“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就是一种有效的语言互动方式[7]。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矛盾和不足,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在讨论“如何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 时,教师可以提出 “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换一种方式处理,结果可能会怎样”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教育,在语言互动中逐渐建构起正确的道德认知。
综上,对话式德育融合了哲学智慧与心理学理论,为中职班级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且有效的理论指引。从对话哲学对师生关系的重塑,到心理学理论对德育过程的支持,两者共同构建起对话式德育的坚实框架。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深入理解与运用这些理论,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德育的问题,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主动发展,推动中职德育工作向更具人文关怀、更富实效性的方向迈进。
三、实践路径:构建班级对话体系
在德育工作中构建班级对话体系,本质上是一场从“管理” 到 “赋能” 的育人革命。教师在实践中可通过师生对话搭建信任桥梁,借助同伴对话凝聚群体智慧,依托自我对话唤醒道德自觉,最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德育生态。
(一)师生对话:从训导到倾听
“3F 倾听法” 即关注事实(Fact)、感受(Feeling)和焦点(Focus)[8]。在个体德育谈话中,教师可运用该方法开展教育。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讲述事件的事实,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关注学生在事件中的感受,体会学生的情绪变化;最后,明确谈话的焦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当学生因与同学发生冲突而情绪低落时,教师在谈话中,先让学生详细叙述冲突发生的过程,了解事实情况;接着,询问学生当时的感受,如“你当时是不是觉得很委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3F 倾听法”,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使德育谈话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同伴对话:道德经验的群体共建
1.设置“同伴调解员”
教师可通过选拔和培训一些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学生,担任班级冲突的调解员[9]。当班级中出现矛盾和冲突事件时,“同伴调解员” 及时介入,组织冲突双方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调解员引导双方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对方的意见,帮助双方找出冲突的根源,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当两名学生因为值日问题发生争吵时,“同伴调解员”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让双方依次讲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他们互相理解对方的难处,最终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确定新的值日安排。“同伴调解员”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冲突的对话平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是一种有效的同伴对话形式[10]。在组织辩论赛时,首先要精心设计辩题,辩题应具有争议性和现实意义,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以“职校生早恋利大于弊” 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组织双方进行资料收集和辩论准备。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观点,与对方进行激烈的辩论和对话。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同时也在辩论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此外,辩论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经验的群体共建。
(三)自我对话:用心理技术促进道德内化
1.日记对话法
日记对话法意即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对话和反思[11]。教师可设计“两栏式反思日记” :将日记分为左右两栏,左栏记录当天发生的事件,右栏针对事件进行自我心理对话。例如,学生在左栏记录自己在课堂上与同学发生冲突的事件,在右栏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和行为,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思考应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反思,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促进道德观念的内化。
2.空椅技术
空椅技术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12],在中职班级德育中也可以应用。当学生面临道德两难困境时,如在考试中遇到朋友要求帮忙作弊,陷入诚信考试与朋友义气的冲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空椅技术进行虚拟对话。让学生分别坐在两把椅子上,一把椅子代表自己坚持诚信考试的想法,另一把椅子代表自己顾及朋友义气的想法。学生通过在两把椅子之间转换角色,进行对话和辩论,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空椅技术,学生能够在虚拟对话中深入思考道德问题,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促进道德内化。
综上,这一对话体系以师生、同伴、自我三个维度的对话为核心,用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激活学生的道德自觉,使中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德育受体,而是道德成长的主体,有效破解了传统德育的“说教”困境。
四、结语
“对话式德育”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育引导。教师在对话德育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话德育改变的是传统的说教式价值传递方式,将外在的强制灌输转变为通过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建构道德认知。教师在对话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
在中职班级德育工作中实施对话德育,面临着挑战。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何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德育目标之间找到对话的支点,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设计合适的对话主题和活动形式。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在对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只有找到合适的对话支点,才能使“对话式德育”在中职班级中取得良好效果,实现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芦园园.新时期下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分析[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2):250.
[2]王婷婷,庞维国.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9(11):40-43.
[3]安秋玲,陈国鹏.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认知水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17-22.
[4]张琼,张广君.走向“关系本体论”——对话教学的基础重构与应然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15(7):75-80.
[5]王红菊.弗莱雷'对话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及实施策略[J].泰山学院学报,2004(1):110-112.
[6]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48.
[7]裴新宁.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 2001(10):20-24.
[8]索敏.聆听 沟通的桥梁——分析倾听手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及意义[J].2020(18):71-72.
[9]邓淑坤.善用"同伴调解员指南"解决同学间的冲突——以解决一次学生间的冲突为例[J].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2019.
[10] 袁圣东.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探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4):122-124.
[11]曹栋杰.关爱学生心灵沟通[J]. 中华少年,2011(9):78.
[12]刘鹏志.“空椅子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8):71-73.
王培培(198407),男,汉族,皖泗县,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育,心理健康。
样刊平邮: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禹王路中段786号 怀远职业技术学校 2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