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欺负”有法可陈:班主任引导小学生有效报告“欺负/欺凌事件”的策略
刘保健
[摘 要]小学生在向班主任报告“欺负/欺凌事件”时常因为表达不清晰,使班主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梳理事件,在处理时容易出现偏差。班主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陈述事实、罗列证据”的意识、给予匿名举报者和作证者安全感、鼓励被欺负者表达事件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心理感受、指导被欺负者提出具体诉求四个策略来帮助小学生有效地向班主任报告“欺负/欺凌事件”。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欺负;欺凌
[作者简介]刘保健,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海口,571158)一级教师,海南省骨干教师,海南省教研指导专家。
在小学校园生活中,“欺负/欺凌事件”的处理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识别和应对欺凌行为,还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向老师报告这些事件。这不仅能使班主任在处理“欺负/欺凌事件”时更有效率,还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我赋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求助班主任的信任、提升班级的和谐氛围。
一、为什么要引导小学生学习报告“欺负/欺凌事件”
首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在遇到欺负或欺凌时,他们往往无法清晰、有条理地叙述整个事件的经过。他们可能会想到哪个片段就说哪个片段,这使得成年人很难理解事情的全貌,从而无法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其次,小学生往往缺乏搜集证据的意识。在与欺负者对峙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记录或保留欺负行为的证据,比如文字记录、照片或视频等。没有这些证据,成年人在处理“欺负/欺凌事件”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难以证实欺负、欺凌行为的存在,从而影响对事件的公正处理。
在校园中,班主任扮演着处理“欺负/欺凌事件”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要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管理班级事务,这使得他们往往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深入了解每一个“欺负/欺凌事件”的细节。这种情况下,处理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如,实施欺负行为的学生可能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遭受欺负的学生可能会对向班主任求助失去信心。此外,如果欺负和欺凌的关系没有被清晰地梳理出来,还可能导致无辜的同学被错误地指责。因此,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向班主任报告欺负或欺凌事件,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班主任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报告“欺负/欺凌事件”
(一)引导学生形成“陈述事实、罗列证据”的意识
陈述事实的四个“四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按照这个顺序将“欺负/欺凌事件”说清楚。班主任可以开展主题班会,通过案例分析、书面习作、情境演练等方式来进行“陈述练习”。如班主任在班会上呈现校园欺负、欺凌案例,请学生提炼案例中的“四要素”,然后代入被欺负者,以第一人称将“四要素”串联成一段完整的话。如“昨天下午第二节课课间,我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被小虎推倒并戏弄了一番,和他一起戏弄我的还有小陈和小李,我哭着让他们道歉,但是他们没道歉。”不同年级的练习方式和训练难度都不同,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整。如低年级班主任可以营造情境,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陈述练习”,高年级班主任可以与语文老师合作,将“陈述练习”融入语言表达训练的习作。又如低年级班主任使用的案例多是学生间的身体冲突、身体欺凌,而中、高年级班主任使用的案例则要进一步关注到更为隐形的人际关系欺凌,“四要素”中的“地点”甚至会从实地变为网络。
罗列证据的关键在于搜集证据。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欺负、欺凌案例中的人证和物证。如在欺负、欺凌发生时,周围是否有目击者在场,目击者可以作为人证,为事件提供直接的见证。即使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四要素”中的“地点”来找到找到监控录像,以此作为物证来还原事件的真相。又如针对网络造谣、网络攻击、将个人照片恶意编辑并制作成表情包等行为,要注意及时收集截图。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陈述事实、罗列证据”的意识并非一节课就可以形成,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时常提醒,在学生每次来报告“欺负/欺凌事件”时提醒他们用“四要素”进行表达,并进一步回忆、搜集、罗列能够佐证事实的证据。如果学生太小,班主任则应与父母协助他们完成这个过程,尽量不要代劳,让学生在面对的过程中成长。
(二)给予匿名举报者和作证者安全感
只有当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在“欺负/欺凌事件”发生后都勇于站出来为他人作证,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监督力量,使那些在班级中试图欺负、欺凌他人的学生在行动之前有所顾忌。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奖励手段鼓励学生为被欺负者作证,如给予小礼品、表扬、额外的积分或者在班级中公开赞扬他们的勇气和正义感。同时,班主任也应当进行定期的后续跟踪,以确保那些勇敢站出来为被欺负者作证的同学在后期没有受到欺凌者的针对或报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及时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心理健康。
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承担着维护班级秩序和学生权益的重要职责。在处理匿名举报的问题上,班主任必须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保护好匿名举报者的个人信息,确保举报者的身份不被泄露,无论是对其他同学还是对可能涉及的当事人。例如,教师在办公室、学校食堂等公开场合,应避免讨论与举报相关的事件,也不应提及举报学生的姓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猜疑和困扰。确保匿名举报者的隐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营造一个安全、公正的班级氛围。只有这样,同学们在遭遇或目击欺负、欺凌或其他不当行为时才会感到安全和被支持,不必担心自己的举报行为会招致任何形式的报复或不公正对待,从而勇敢地站出来举报这些不良行为。
(三)引导被欺负者表达欺负事件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心理感受
班主任可以引导被欺负者在报告事件时,表达“欺负/欺凌事件”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心理感受。如被造谣、孤立的同学,其人际关系和名声会遭到破坏,同学会对其产生不好的印象,因而可能使其产生委屈、焦虑、对他人看法的恐惧和对社交的畏惧。详细表达能帮助被欺负的学生释放累积的负面情绪,同时使欺凌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和负面影响,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从而促使他们反思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报告事件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如果学生不想表达,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想在欺负者面前显得脆弱。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该灵活处理,允许学生仅描述事件对自己日常生活层面的影响,而不必表达心理感受。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建议学生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以便他们能够在一个更为私密和专业的环境中倾诉自己的困扰,从而得到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四)指导被欺负者提出具体诉求
当诉求得到及时和恰当的回应时,被欺负的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向成年人报告“欺负/欺凌事件”是有意义和有效的。但不少学生反映,老师们在处理“欺负/欺凌事件”时往往显得草率,导致那些欺负、欺凌他们的同学仅仅在老师面前敷衍地道歉,一旦脱离老师的视线又会再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到老师对欺负、欺凌行为不够重视,从而不愿意再向老师寻求帮助。然而,从班主任的角度来看,处理这类事件的力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诉求来决定。由于班主任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因此在处理力度上会出现偏差,有时过于轻描淡写,有时又过于严厉。
因此,当学生向班主任报告自己遭受欺负、欺凌时,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清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我希望老师能让他在下周的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我公开道歉并澄清关于我的谣言,并承诺以后不再散布关于我的不实信息。” 又如“我要求他向我说对不起,并保证不再故意从背后推我,如果他以后再这样做,我希望老师能帮我把他的行为告诉他的家长。” 再如“我希望他能够删除所有恶意编辑的我的照片,并向我公开道歉。同时,我也希望老师能够要求所有转发或保存过这些照片的同学删除这些照片,并保证不再传播。”当诉求被明确且具体地提出时,班主任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采取行动,执行起来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也更能令被欺负者感到自己的需求被认真对待、感到老师真正地主持了公道。
参考文献
[1]金辉召.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的洞察与防治[J].教育科学论坛,2024(09):75-80.
作者姓名:刘保健
职务职称:海南省教研指导专家、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心理教研组组长、一级教师工作单位: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邮编:570100
联系电话:15008088436
电子邮箱地址:liubaojian1990@163.com
身份证号:460103199002011821